胆囊息肉,问题不在胆囊,根源是痰瘀!中医有个经典方,专门化痰逐瘀!痰瘀没有了,息

陈玉龙谈养护 2025-11-12 15:05:31

胆囊息肉,问题不在胆囊,根源是痰瘀!中医有个经典方,专门化痰逐瘀!痰瘀没有了,息肉自然缩小!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里,右上腹的隐痛、胀闷不适,以及消化方面的一些异常,问题虽然主要表现在胆囊区域,但其根源往往不在于胆囊本身,而在于壅滞在胆囊脉络中的“痰瘀”。 胆汁本应在胆囊及胆道中顺畅流通,帮助消化脂肪等物质,濡养胆囊及相关脏腑。若因某些因素导致痰浊与瘀血相互交织,停滞在胆囊的脉络之中,便形成了“痰瘀痹阻”的局面。这些痰瘀阻塞于胆囊脉络,胆汁的流通受到阻碍,无法正常发挥其消化功能,反而不断刺激胆囊,于是就引发了胆囊息肉相关的症状,如右上腹的疼痛、胀闷,时间久了还可能影响胆囊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痰瘀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或是脾胃虚弱,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也是运化水湿的关键脏腑。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常,水湿不能正常代谢,聚而成痰;同时气血生化不足,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生,痰瘀相互结合,停滞于胆囊脉络。 或是情志失调,长期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机不畅则痰浊难化、瘀血难散,所谓“气行则痰消瘀散,气滞则痰瘀内生”,肝郁气滞进一步导致痰瘀在胆囊的积聚。 又或是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职,痰湿内生;同时这些食物容易生热,热邪与痰湿相互搏结,煎熬胆汁,形成痰瘀。 还有可能是劳逸过度,过度劳累会损伤气血,气血不足则运行无力,痰瘀易于堆积;而过度安逸,缺乏运动,也会使气血运行迟缓,痰瘀内生。 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痰瘀的形成,进而诱发胆囊脉络的阻塞与胆囊息肉的出现。 曾经有位患者,42岁,是一名办公室职员。来看诊时自述右上腹经常隐隐作痛,尤其是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疼痛加剧,有时还会伴有胀闷不适感,这种感觉会放射到右肩背部。他平时工作压力较大,情绪容易烦躁,饮食也不太规律,经常吃外卖,且偏爱油腻、辛辣食物。近半年来,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去医院检查发现胆囊内有多个小息肉。 仔细问询,他还伴有口苦、口干,大便黏腻不爽,偶尔会有恶心欲吐的感觉。观察其舌象,舌质偏暗,舌边有瘀点,舌苔黄腻,舌下脉络迂曲,脉象弦滑。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情况: 患者长期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首先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内生,这是其一。 其二,工作压力大,情绪烦躁,导致肝气不舒,肝郁气滞,气机不畅则痰浊难化、瘀血难散,气滞与痰瘀相互纠缠;再加上饮食不节产生的内热,与痰湿相互搏结,进一步加重了痰瘀的形成,这是其二。 痰瘀阻于胆囊脉络,所以右上腹疼痛、胀闷;胆汁流通不畅,上逆则口苦、口干;痰瘀影响脾胃功能,胃气上逆则恶心欲吐;大便黏腻不爽是湿邪内盛的表现;情绪烦躁是肝气不舒的迹象;舌暗有瘀点、苔黄腻、脉弦滑,正是痰瘀痹阻兼肝郁化热的典型佐证。 所以针对他这种脾胃虚弱、肝郁气滞,兼有痰瘀痹阻胆囊的状况,治疗上就不能单纯地化痰逐瘀,更需要兼顾健脾、疏肝与清热。 采用的思路是以“膈下逐瘀汤合温胆汤”为基础进行加减。 膈下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这里取它活血通络、止痛消瘀的作用,针对胆囊脉络的瘀血;温胆汤是理气化痰、和胃利胆的经典方剂,半夏、陈皮、竹茹等能化胆囊内的痰浊,两者合用,痰瘀并治。 方中重用白术、茯苓,意在健脾益气,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健运则痰湿自化,此为治本之策。 当归、川芎、赤芍,这三味药是活血兼行气的核心,当归养血活血,川芎被称为“血中气药”,能穿透胆囊脉络,推动瘀血散开,赤芍清热散瘀,避免痰瘀化热。 再加入桃仁、红花,增强破瘀之力,专门化解胆囊内已成的瘀块;搭配半夏、陈皮、竹茹,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患者偶有恶心欲吐),陈皮理气化痰,竹茹清热化痰,让痰浊随气机排出,不再黏附胆囊。 考虑到肝郁气滞的问题,加入柴胡、香附、郁金,柴胡疏肝解郁、调畅气机,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三者协同作用,使肝气舒畅,气机调达,痰瘀才能更好地代谢。 又因患者有口苦、口干、舌苔黄腻等热象,配以黄芩、栀子,清热燥湿,清除肝胆之热,防止热邪进一步煎熬胆汁,加重痰瘀。 最后用金钱草、鸡内金为引经药:金钱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能引导诸药直达胆囊,发挥利胆作用;鸡内金消食健胃、涩精止遗,同时还有化坚消石的功效,对于胆囊息肉有一定的消散作用。 患者服用这个方子4周后,反馈右上腹疼痛、胀闷症状明显减轻,进食油腻食物后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疼痛加剧,口苦、口干症状缓解,恶心欲吐的感觉消失;继续服用2个月,复查胆囊超声显示,胆囊息肉数量减少,部分息肉体积缩小。 这正说明了通过健脾、疏肝、清热、化痰、逐瘀的综合调理,胆囊内的痰瘀得以逐渐化散,胆汁重新顺畅流通,被痰瘀阻塞的胆囊脉络恢复通畅,胆囊息肉相关的症状自然也就随之减轻,胆囊的功能慢慢恢复正常。

0 阅读:19
陈玉龙谈养护

陈玉龙谈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