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被国际社会孤立了。因为11月的台风海鸥造成的灾害过于严重,菲律宾总统小马科

官芊芊 2025-11-12 11:08:11

菲律宾被国际社会孤立了。因为11月的台风海鸥造成的灾害过于严重,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但是,竟然没有一个国家向菲律宾伸出援手,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11月的菲律宾,陷入了一场堪称“世纪灾难”的危机。强台风“海鸥”从太平洋席卷而来,以超过每小时250公里的风速横扫菲律宾中部与北部地区,所到之处树木连根拔起,房屋成片倒塌,电力、通讯全面中断,沿海地区的洪水更是淹没了整座城镇。   短短48小时,菲律宾数百万居民被迫撤离,灾情迅速蔓延至全国。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浩劫,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不得不在11月10日凌晨宣布全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并呼吁国际社会伸出援手。   然而,让全世界都感到意外的是——在菲律宾最需要帮助的时刻,国际社会竟然几乎一片沉默。   没有大规模的国际救援队伍,也没有航班载着物资抵达;联合国人道援助部门只是例行性地发表了“关注声明”,而那些过去总是第一时间行动的西方国家,这次却出奇地冷淡。人们不禁疑问:菲律宾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何在灾难面前被孤立?   过去的菲律宾,从来不缺国际朋友。2013年,台风“海燕”重创菲律宾,世界各国纷纷伸出援手,美国、日本、中国、澳大利亚等国救援力量几乎同时抵达。   那时的菲律宾仿佛成了全球救援的焦点,国际援助飞机一架接一架降落在宿务机场。可十二年过去,历史再次重演,却换来了完全不同的待遇。如今的菲律宾,像是被世界遗忘的一角。   这次的冷漠背后,其实早有征兆。自小马科斯上台以来,他在外交上采取了一条极具风险的路线——全面倒向美国。无论是南海政策还是安全合作,菲律宾几乎将自己的战略命脉交到了华盛顿的手中。   去年菲律宾与美国签署新的防务协定,允许美军在菲律宾境内再增加四个军事基地;今年年初,更在南海问题上频频对中国挑衅,甚至让美军舰艇多次以“联合巡航”的名义进入南海敏感海域。这样的举动,无疑让中菲关系急转直下。   对中国而言,菲律宾不再是那个“可合作的邻居”,而成了“美军前哨”的代名词。而对美国而言,菲律宾也不过是一颗可以利用的棋子。美国在南海问题上需要一个前沿阵地,菲律宾恰好符合这个角色。可当灾难来临,美国又何尝真把菲律宾当成“盟友”呢?   台风“海鸥”袭来后,菲律宾政府第一时间通过外交渠道请求国际援助,尤其向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发出了求助信号。   但美国国防部的回应却极其简短——“目前正评估菲律宾的具体需求。”三天过去,评估仍在进行;五天过去,美国仅派出了一支象征性的医疗小队,连物资都没有带齐。   日本以“本国刚经历地震”为由未能派出大规模支援,澳大利亚则表示“资金有限”,只能提供技术支持。   更令人尴尬的是,曾经在菲律宾大力投资和建设的中国,也没有第一时间出手援助。中国外交部虽表达了“关切与慰问”,但并未宣布任何物资或资金援助。这对菲律宾来说,无疑是一种外交层面的“冷暴力”——不是明说拒绝,而是以沉默表态。   毕竟,在过去两年中,菲律宾海警多次在仁爱礁等地对中国船只采取挑衅行动,还不断发表不友好言论。现在风暴来临,中国选择“静观其变”,或许正是在以行动提醒:外交不是单向索取。   这场外交孤立,给菲律宾上了沉重的一课。过去他们习惯了依靠“外援模式”,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经济危机,总有人出手帮忙。   可如今世界的格局变了,地缘政治的棋局更复杂了。当菲律宾一味站队某个阵营,就注定要承担失衡的后果。小马科斯政府押注美国,幻想借助华盛顿的力量在南海问题上“占据主动”,却没料到自己在关键时刻成了可有可无的棋子。   菲律宾国内的民众对此也怨声载道。灾后第三天,首都马尼拉爆发了罕见的抗议活动,民众要求政府“重新审视外交政策”。   不少人质问:美国不是我们的“老朋友”吗?为什么现在连一袋米都不给?而在社交媒体上,“Where is our ally?”(我们的盟友在哪里?)一度成为热门话题。   许多菲律宾人甚至开始怀念起当初与中国关系友好的那些年——那时虽然有争议,但中国总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事实上,菲律宾被孤立,并非仅仅因为外交立场的问题,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它长期在中美之间摇摆不定、缺乏战略定力。小马科斯上台之初,曾多次表态要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但实际行动却越走越偏。   美国一承诺军援,菲律宾就签约;一有军事演习,菲律宾就积极配合。这样的“选边”外交,最终让自己陷入两头不讨好的局面。

0 阅读:0
官芊芊

官芊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