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表示:在美国所有华人精英,不管你第一代有多牛,是顶尖科学家还是大学教授,

古今知夏 2025-11-12 09:31:44

美国华人表示:在美国所有华人精英,不管你第一代有多牛,是顶尖科学家还是大学教授,不出两代,你的孩子大概率会变回一个普普通通的中产,一个打工仔,这究竟是为什么?   这个现象不是个例,而是在美华人圈里反复上演的现实,背后藏着多重绕不开的原因。 先说说第一代华人的 “开挂人生”,其实根本不是单纯靠 “努力” 二字。 改革开放后,美国正好赶上了 “技术用人荒”,半导体、生物医药这些硬核领域缺人缺得厉害。美国移民局干脆开了绿灯,用 H-1B 签证当诱饵,全球抢技术人才。 而咱们华人精英,清一色的 “学霸中的学霸”,80% 以上都是硕士博士,脑子活、能吃苦,正好踩中了这个风口,成了美国急需的 “香饽饽”。 硅谷的芯片车间里,他们熬夜画图攻克技术难关;高校的实验室里,他们蹲在仪器前熬出科研成果;华尔街的科技部门里,他们敲着代码创造价值。 说白了,第一代华人能成功,是美国需要他们的 “技术本事” 来搞发展,相当于 “量身定制” 的机会,让他们硬生生闯出了一片天。但这份成功,从一开始就带着 “限定标签”— 美国要的是 “会干活的专家”,不是 “能掌权的核心人”。 可到了第二代,好日子戛然而止,首先撞上的就是职场里那层 “看不见的天花板”。 这层天花板比钢筋水泥还硬,明明华人在科技行业占了近三分之一的人数,可高管岗位里华人连 2% 都不到。不是华人不够优秀,而是美国企业的 “潜规则” 太坑人。 华人第一代大多埋头搞技术,说话直、不懂 “办公室政治”,慢慢就被贴上了 “只会干活、不会领导” 的标签。 反观印度裔同事,不光技术不差,还懂抱团、会沟通,高管们互相提携,慢慢就霸占了不少核心岗位。疫情后硅谷裁员,华人技术岗被裁的比例比白人高了快两成,而高管层几乎没受影响,这就是 “只会干活” 的代价。 教育上的 “内卷陷阱”,更是让华人二代输在了起跑线上。 华人家庭对孩子教育的投入,说出来都吓人,一半收入砸进去都不心疼,是普通美国家庭的两倍多。家长们铆着劲让孩子学奥数、考藤校,一门心思往 STEM 专业挤,觉得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到了社会上才发现,这条路早就挤成了 “独木桥”。 现在全球技术人才扎堆美国,STEM 岗位竞争白热化,薪资溢价越来越少。而白人精英家庭的孩子,早就不死磕技术了,人家学法律、搞政治、做公共政策,瞄准的是 “制定规则” 的岗位。 这些岗位需要的是人脉、圈层和对美国文化的深度理解,华人二代从小只知道刷题考试,哪懂这些?更别说藤校录取里那些 “隐性门槛”— 家族捐赠、精英推荐、公益履历,华人家庭大多摸不着门道,就算孩子分数再高,也难挤进核心圈层。 还有圈子的问题,更是让华人二代举步维艰。 第一代华人忙着搞技术、赚钱,压根没心思经营人脉,圈子大多是 “华人 + 技术党”,跟主流社会完全脱节。可在美国,阶层流动靠的就是 “圈子传递”。犹太裔靠宗教社群抱团做商业,印度裔高管互相推荐同族进核心团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而华人呢?大多信奉 “靠自己”,主管手下几乎很少有华人员工,生怕被说 “搞小圈子”。结果就是,第一代的资源传不下去,第二代长在美国,中文都说不利索,融入不了父辈的华人圈,想进主流圈子又被隐形歧视,成了 “两边不靠的孤家寡人”。职场上没人提携,遇到机会没人引荐,只能靠自己慢慢熬,自然难有突破。 还有财富传承的坑,华人家庭大多只会买房、存银行,不懂什么家族信托、资本运作。辛辛苦苦攒的钱,一半都给税务局交了遗产税,到了孩子手里没剩多少,想创业、想投资都没本钱,只能老老实实打工。 这些原因缠在一起,就形成了华人精英的 “两代魔咒”:第一代赶上风口,靠技术当 “抢手人才”;第二代没了机会,被规则、圈子、心态困住,只能退回普通中产。 这不是孩子不优秀,也不是爸妈没本事,而是美国对华人的 “选择性接纳”— 需要你干活的时候,把你当宝贝;等你想往上走,就给你设各种隐形障碍。 说白了,美国要的是 “能创造价值的工具人”,不是 “能进入核心的自己人”,这种潜规则,才是华人精英难跨代的根本原因。

0 阅读:2111

评论列表

KK

KK

8
2025-11-12 23:36

不出三代成为流浪汉,然后被灭绝!

乐淘淘

乐淘淘

3
2025-11-13 01:49

呵呵,从华夏人,变成了香蕉人!一旦成了外国人,与我无关!!关我屁事!!

古今知夏

古今知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