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戈壁滩实现核能“点石成金”!钍基熔盐堆突破意味着什么? 甘肃武威的戈壁滩上,全球唯一运行的钍基熔盐堆首次实现钍铀转换,这项技术将改变中国的能源格局。 不久前,甘肃武威民勤县的沙漠中传来一个重磅消息:我国科学家在钍基熔盐实验堆中成功实现了钍铀核燃料转换。这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首个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 什么是钍铀转换?简单说,就是让不能直接裂变发电的钍元素“变身”为可裂变的铀-233燃料。这个过程堪称核能领域的“点石成金”。 我国选择开发钍基核能有着深刻的现实考量。我国铀资源匮乏,进口依赖度超过70%,这是个巨大的能源安全风险。但我国钍资源却极为丰富,已探明工业储量达28万吨,位居世界第二。更值得欣喜的是,我国的钍矿大多是稀土开采的伴生副产品,相当于“开采稀土白得钍资源”。按照当前能源需求计算,仅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的钍就够我国用上数千年。 这座建在甘肃戈壁滩上的实验堆,是全球唯一实现钍燃料入堆的熔盐堆。它采用了一体化创新设计,将堆芯、燃料盐泵等核心设备集成在反应堆主容器内,大大提高了安全性。与传统核电站不同,熔盐堆在常压下运行,无需大量冷却水。当温度超过预定值时,底部的“冷冻塞”会自动熔化,携带核燃料的熔盐全部流入应急储存罐,核反应立即停止。这种固有安全性从根本上杜绝了类似福岛核事故的熔毁风险。 这项突破来之不易。科研团队花了十几年时间,解决了熔盐腐蚀性强的世界性难题——他们将熔盐对材料的腐蚀程度从国际水平的每年20微米降低到了2微米,提升了10倍抗腐蚀能力。实验堆整体国产化率超过90%,关键核心设备100%国产化,供应链完全自主可控。从上海到甘肃,科研人员常年往返奔波,有人一年在实验现场驻扎长达294天。正是这种付出,才换来了今日的技术领先。 钍基熔盐堆运行温度高达700摄氏度,不仅可以发电,还能实现高效的高温制氢。由于无需大量冷却水,这类核电站可以建在内陆任何地方,与太阳能、风能互补,形成多能互补的低碳能源系统。按照规划,我国将在2035年建成百兆瓦级钍基熔盐堆示范工程,为商业应用奠定基础。 目前,科研团队正围绕加钍后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系统研究。中国已经领先世界半个身位,正在将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半个世纪前的梦想变为现实。“这项技术不仅可以保证我国未来数千年的能源需求,还能与风电、光伏结合,是解决‘双碳’问题的重要方案。”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戴志敏说。 你看好钍核能的未来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