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进博会闭幕,成交额创历史新高!6天展会中,3万平方米国家展举办超百场活动,

洞察观史 2025-11-11 15:45:06

第八届进博会闭幕,成交额创历史新高!6天展会中,3万平方米国家展举办超百场活动,企业展发布461项创新成果,含201项全球首发。组建43个交易团,注册观众超46万,签约成果丰硕。 这数字看着挺热闹,可懂行的都知道,今年全球贸易环境不算好,不少国家还在搞保护主义,进博会反倒越来越火。   这背后可不是 “花钱买热闹” 那么简单,藏着的门道比展馆里的进口尖货还值得琢磨。    先把这 800 多亿的 “家底” 捋明白,钱到底花在了哪儿。   最大头是产业端的 “硬核采购”,不是老百姓熟悉的零食化妆品。   听说有国内车企直接签下了德国的精密焊接设备,还有光伏企业拿下了瑞士的太阳能电池膜技术。   这些东西看着不起眼,却是咱们产业链升级的关键。   我前阵去长三角一家机械厂采访,老板说以前进口设备得等大半年,现在通过进博会的 “展品变商品” 政策,通关时间砍了一半,今年刚订的意大利机床,下个月就能到厂。   消费端的变化更有意思,不再是 “奢侈品唱主角”。   芬兰的无醛地板、日本的智能养老床、哥斯达黎加的有机咖啡,这些贴近日常的 “小而美” 展品签约量涨得飞快。   我妈最近总念叨想买个进口空气净化器,以前得托人代购,现在逛本地商场发现,去年进博会的展品早就摆上货架了。   这就是进博会的魔力,把 “远在天边” 的全球好货,变成了 “近在眼前” 的生活标配。   最让人意外的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进博会反倒成了 “香饽饽”。   有媒体报道,不少外企嘴上喊着 “供应链多元化”,身体却很诚实。   德国西门子这次包了三个展位,比去年多了一倍;连 2024 年刚恢复参展的美国企业,今年签约额直接翻了番。   这事儿说穿了也简单,中国 14 亿人的大市场摆在这儿,谁也不想错过。   就像我那做外贸的朋友说的,“客户嘴上跟你聊风险,签单的时候比谁都快”。   能有这热度,制度创新才是真正的 “金钥匙”。   以前进口展品通关得盖十几个章,现在进博会的 “单一窗口” 一站式搞定。   更贴心的是税收优惠,符合条件的展品能直接免税进入市场。   2023 年有个法国红酒品牌,就是靠这政策快速打开了中国市场,今年直接把亚洲总部搬到了上海。   这些看似琐碎的改革,其实是给外资吃下了 “定心丸”,让他们敢把最新的技术、最好的产品拿到中国来。   进博会早就不只是 “买卖会场” 了,更像个 “全球智慧交流站”。   今年展馆里专门设了数字贸易展区,荷兰的跨境电商解决方案、韩国的区块链溯源技术,吸引了一大堆国内企业围观。   我旁边一个做农产品电商的老板,当场就和比利时公司签了合作,想把进口水果的溯源系统搭起来。   这种技术和理念的碰撞,比单纯的买卖有价值多了,相当于给中国市场开了个 “全球外挂”。   绿色发展成了新的 “流量密码”。   今年新能源相关的签约额占了近两成,挪威的海上风电设备、巴西的生物燃料技术,都是抢手货。   这可不是跟风,而是真需求。   我老家山东的一个乡镇,去年引进了进博会上的德国垃圾焚烧技术,现在既能发电又能供暖,老百姓都夸环境变好了。   进博会就像个 “绿色桥梁”,把全球的环保技术引到中国,也让中国的绿色需求倒逼世界产业升级。   有人说进博会是 “中国给世界发红包”,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咱们通过进口补了产业链短板,催热了消费升级,还倒逼国内企业进步。   就像国产家电,以前总被说 “不如进口”,现在借着进博会的技术交流,质量和设计都跟上了,反倒能和外资品牌掰掰手腕。   这种 “双向奔赴” 的开放,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未来不管全球风云怎么变,只要中国的开放大门越开越大,就总能在不确定性里找到确定的机遇。   毕竟,好东西、好技术、好合作,从来都不怕没人要。   信息来源: 中国青年报2025-11-11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闭幕 《人民日报》——2025年11月11日 第八届进博会按年计意向成交额创新高

0 阅读:0
洞察观史

洞察观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