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率75万大军伐吴,为啥不捎上诸葛亮?毛主席分析两大原因 据《三国志》和《资

康安说历史 2025-11-11 15:41:46

刘备率75万大军伐吴,为啥不捎上诸葛亮?毛主席分析两大原因 据《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刘备当时能调动的嫡系部队也就四万出头,再加上归顺的五溪蛮兵力,满打满算才五万多人,连演义里的零头都不够,这数据可比小说里的夸张说法实在多了。 但就算是五万多人,在汉末三国也算规模不小的征伐,可这么重要的战事,刘备偏偏没带诸葛亮,这背后藏着的门道,毛主席早看得明明白白。 第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毛主席点出的战略分工问题 —— 后方根基太脆,离了诸葛亮根本撑不住。 当时刘备刚在成都称帝,屁股还没坐热乎,益州这片新地盘是靠武力打下来的,里面的势力盘根错节:本土的益州派、跟着刘焉入川的东州派、还有刘备自己带来的荆州派,三股力量表面和睦,实则各有心思。 就像刚接手一家并购来的公司,内部管理没理顺,绝不能把管财务和运营的核心骨干调走。诸葛亮当时的角色就是蜀汉的 “大管家”,早在刘备入川时,他就负责留守荆州调度粮草兵员,后来又主持成都政务,把 “内修政理” 做得扎扎实实。 夷陵之战时,赵云虽然在江州当后援,但真正能统筹全局、安抚民心的只有诸葛亮。要是把他捎上前线,成都那边保不齐就出乱子,益州派说不定会趁机闹事,粮草运输这条生命线也得断。 要知道,五万大军在前线对峙半年多,每天消耗的粮草可不是小数目,从成都到夷陵的山路崎岖难行,没有诸葛亮居中调度,后勤根本跟不上。 这就像刘邦打项羽时非要留萧何守关中,一个道理,后方稳了才能安心打仗,毛主席看透了这层,刘备再冲动也不会犯丢西瓜捡芝麻的错。 第二个原因更关键,毛主席一针见血指出刘备搞错了主要矛盾,而诸葛亮恰恰是坚持正确战略的人。 《隆中对》的核心早就定了 “东联孙吴,北拒曹操”,曹刘之间的矛盾才是根本性的,孙刘顶多算统一战线内部的摩擦。诸葛亮从三顾茅庐时就认准了这点,赤壁之战能赢全靠联吴抗曹,后来也一直盯着曹魏这个最大威胁。 但关羽被杀、荆州丢失后,刘备被怒火冲昏了头,非要把次要矛盾当成主要敌人。这时候要是带着诸葛亮,两人肯定得天天拌嘴,诸葛亮保准天天念叨 “曹魏才是真老虎,孙权顶多算只狼,现在打狼等于帮老虎”,刘备正憋着一股劲报仇,哪听得进去? 之前关羽失荆州,就是因为没听诸葛亮 “结好孙权” 的嘱咐,才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刘备这时候还犯同样的错,自然不想让诸葛亮在身边泼冷水。 而且日军大佐比少将吃香是因为实权在手,刘备带谋士也得带跟自己一条心的,当时法正已经去世,剩下的谋士要么资历不够,要么不敢硬劝,诸葛亮要是去了,以他的性格肯定据理力争,到时候指挥权都可能起冲突。 毛主席后来用这个典故教育全党,就是要分清主次矛盾,刘备不带诸葛亮,说白了就是不想让正确的战略妨碍自己的复仇计划。 再说当时的局势,曹丕在北方虎视眈眈,就等着看吴蜀两败俱伤。刘备必须分兵守汉中防曹魏,马超、魏延这些名将一个都动不了,要是再把诸葛亮调走,北线防线和后方大本营就都成了空架子,曹魏趁机南下的话,蜀汉直接就得亡国。 陆逊后来之所以不追刘备,就是怕曹丕捅刀子,这反过来也证明,诸葛亮留守后方有多重要。刘备虽然打了败仗,但要是没诸葛亮守着成都,他连白帝城托孤的地方都没有。 毛主席分析的这两点,既点透了后勤与前线的辩证关系,又戳中了战略决策的要害,这就是为啥刘备宁可带着一群二流谋士伐吴,也得把诸葛亮留在后方的根本原因。

0 阅读:61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