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再次抛出惊人言论:“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

幻竹论明渊纪事录 2025-11-11 14:41:19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再次抛出惊人言论:“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   连我最好的学生,我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师我想去金融公司。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出了大问题。”   2019 年这家机构人均月薪就有 7.41 万,比阿里腾讯还风光。可短短几年,他先从金融圈抽身考进街道办,如今又落脚乐清市税务局当行政执法员。这事儿刚好印证了施一公多年前就敲过的警钟:“清华 70% 至 80% 的高考状元都去了经管,连我最想培养的学生都要去金融公司。”   施一公这话绝非危言耸听,清华经管早就是状元们的 “朝圣之地”。早年间的数据就透着股夸张劲儿:2008 年 188 个新生里塞了 23 个全国状元,相当于每六个状元就有一个奔这儿来;2009 年统招新生里光状元就有 18 个,每年四五十名文理科状元里,至少三分之一要钻进经管学院的大门。   更值得琢磨的是,这股风气几十年没断过 ——2024 年《金融时报》的排名里,清华经管金融硕士项目蝉联全球第五,毕业生三年后薪酬涨幅全球第一,三个月内就业率 100%,这样的成绩单怎能不让状元们心动?   要说状元们为啥一门心思扎进金融圈,账本其实算得明明白白。2025 年的招聘市场上,区块链金融工程师年薪能到 40-80 万,智能风控分析师应届生起薪就有 25 万 +,要是熬到资深数据科学总监,年薪能突破 200 万。   反观基础学科,粤东西北的中学连数学物理老师都招不满,就算放宽到非师范类学历,还是难觅合适人选。一边是金融行业的 “金饭碗”,一边是基础学科的 “冷板凳”,刚走出高考考场的状元们,很难不被现实落差推着走。   更有意思的是,这不是清华独有的怪现象。北大早年间就有统计,八成状元都选了经济、法律这类热门专业,经济学院一个院就揽了 10 个状元,而历史、哲学、化学这些老牌强系,连个状元的影子都见不着。   哈尔滨 2004 年的高考状元更具代表性,从清华经管毕业后进香港投行,读沃顿 MBA 时结识刘强东,后来做到京东副总裁,如今身价过亿住 400 平大平层 —— 这样的 “成功范本”,远比实验室里的十年磨一剑更有诱惑力。   但施一公担心的 “大问题”,恰恰藏在这些 “成功范本” 背后。2024 年清华就业数据看着光鲜:超九成毕业生在国内发展,重要领域就业率超 85%,但细究起来,去制造业、能源业的人数才刚连续 5 年增长,而博士选择学术道路的比例也仅 47.8%。   与此同时,我国 FRM 金融风险管理师缺口达 30 万,可基础学科的人才缺口更惊人 —— 光粤东西北的中学,每年就缺大批数学物理教师,更别说芯片、航天这些 “卡脖子” 领域的科研人才了。   最破防的是金融圈的 “泡沫性繁荣”。潘森林当年挤进去的中金公司,2020 年高管人均年薪还高达 673 万,到 2024 年就跌到 111 万,底层员工更是处境艰难。   这就像施一公说的:“不是金融不能创新,但当所有精英都盯着快钱,谁来坐冷板凳搞科研?” 想想看,要是当年钱学森、邓稼先都去搞金融,咱们哪来的两弹一星?现在芯片卡脖子、医疗设备依赖进口,不就是因为基础研究的 “家底” 还不够厚吗?   当然,没人说状元不能选金融。金融科技要区块链人才,双碳目标需要绿色金融专家,这些都是国家发展的刚需。但问题出在 “一边倒”—— 当六个状元里就有一个奔经管,当最好的学生都觉得科研不如搞金融,就说明社会评价体系出了偏差。   就像北大那位放弃华尔街百万年薪回国搞超算的博士说的:“真正的精英,该选国家最需要的方向。”   施一公的呐喊,本质上是在提醒我们:一个国家的发展,既需要金融活水,更需要基础学科的 “压舱石”。   现在清华已经在引导毕业生去西部、去制造业,赴能源业就业人数连续 5 年增长,这是好苗头。但更重要的是改变 “唯钱景论” 的风气 —— 让搞科研的人有尊严、有回报,让坐冷板凳的人不孤单、有奔头,这样才能留住真正的精英,才能让国家的发展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0 阅读:73
幻竹论明渊纪事录

幻竹论明渊纪事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