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科技突破:终结了“模拟=粗糙”的世纪难题 北京大学深圳团队在《自然·电子》期刊,发表了他们研发出一款基于组变存储器的高精度模拟矩阵计算芯片的论文,为中国找到了一条“换道超车”的确定性路线 这枚“算力核弹”释放出的核心信息是:中国科研团队在后摩尔时代找到了一条“换道超车”的确定性路线,首次让模拟计算在精度、能效和规模三维同时逼近甚至超越数字计算,为 AI、6G 等算力饥渴场景提供了可落地的“非冯·诺依曼”方案。 1. 精度瓶颈被一举击穿 传统模拟计算只能做“低精度过客”,北大团队用 24 位定点精度(相对误差 10⁻⁷)把精度提升 5 个数量级,直接拉到与 32 位浮点 GPU 同一水平,终结了“模拟=粗糙”的世纪难题 。 2. 性能与能效双杀顶级 GPU 在 128×128 矩阵求逆——AI 二阶优化、MIMO 信号检测的核心算子——实测吞吐量领先顶级 GPU 1000 倍,能效领先 100 倍;原本跑一天的活,1 分钟干完,且功耗只有百分之一 。 3. 规模可扩展难题同步破解 提出“块矩阵拼图”式多芯片协同算法,把大矩阵切块映射到多个 RRAM 阵列,首次让模拟计算走出实验室小矩阵,能工程化应对真实业务场景 。 4. 应用落地路径清晰 6G 基站可实时处理海量天线数据,AI 大模型可在终端做二阶优化训练,无需回传云端,直接撬动“边缘训练”与“绿色算力中心”两大增量市场 。 这不是简单的“中国又造了个更快芯片”,而是用材料-电路-算法一体化创新,把被教科书判了死刑的模拟计算重新推上主流舞台,为后摩尔时代提供了可大规模部署的“非冯”算力底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