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的胜利——美国反恐战争的代价】
(DS缩写政治报文)二十年前,乔治·W·布什总统宣布发动“反恐战争”,誓言动用一切资源摧毁全球恐怖主义网络。二十年后,美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目标:本·拉登被击毙,基地组织衰微,本土未再发生重大恐袭。然而,这场战争的胜利背后,是巨大的代价和深刻的反思。
**胜利与代价**
反恐战争在军事和情报层面取得了显著成功。美军通过精准打击和持续行动,瓦解了恐怖组织的核心领导层,切断了其资金链,并大幅削弱了其活动能力。更重要的是,美国本土的安全防线得到强化,二十年来未再遭受类似9/11的袭击。这一成就若在2001年恐袭后的恐慌中预言,几乎无人敢信。
但胜利的背面是沉重的代价。阿富汗和伊拉克的长期战争消耗了巨额资金,并通过赤字支出转嫁给未来世代,使美国人民对战争的财政成本麻木。与此同时,技术的进步和全志愿兵役制的推行,让大多数美国人远离了战争的残酷现实,进一步加剧了军民之间的鸿沟。这种分裂不仅影响了社会结构,还可能威胁民主制度的稳定性。
**战略失误与机会成本**
反恐战争的战略选择并非无可指摘。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反叛乱行动耗费了美国大量的资源和注意力,而这两场战争与反恐的核心目标并非完全一致。2011年从伊拉克仓促撤军导致权力真空,伊斯兰国趁机崛起,迫使美国再度军事介入。类似的风险如今在阿富汗重演。
此外,反恐战争使美国忽视了其他紧迫的全球挑战。中国利用这二十年壮大了海军力量,扩大了南海影响力;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并支持代理人战争;伊朗和朝鲜也借机推进自身议程。美国在反恐中的“分心”,让传统对手有机会扩大实力和影响力。
**战争疲劳与战略局限**
经过二十年的冲突,美国社会显露出明显的战争疲劳。尽管大多数民众未直接承担战争负担,但对无休止军事行动的不满逐渐升温。这种疲劳感削弱了美国的战略威慑力,也让对手更加大胆。例如,在台海问题上,民意调查显示多数美国人不愿军事介入,这进一步限制了政府的决策空间。
与此同时,对手的策略日益隐蔽和多元化。网络攻击、代理人战争和非对称行动让美国的传统军事优势难以发挥,而国内政治的功能失调更是雪上加霜。
**自省与未来**
反恐战争深刻改变了美国自身及其在世界中的角色。曾经的自信与乐观被审慎与怀疑取代,对民主输出的热情也让位于对国内问题的聚焦。从阿布格莱布监狱到斯诺登事件,一系列丑闻损害了美国的道德威信,而2020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分裂更是暴露了国内的深层矛盾。
最终,反恐战争的“胜利”是一种矛盾的成就:它在战术上成功了,却在战略上留下了诸多遗憾。正如一位老兵所言:“没有一场战斗是真正赢得的……胜利是哲学家和傻子的幻觉。”美国的反恐战争或许阻止了恐怖主义的蔓延,但也让国家付出了鲜血、财富和战略机会的代价。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从这场漫长的战争中汲取教训,以更明智的方式应对日益复杂的全球威胁。
以下内容,来自《喧哗与骚动》:没有一场战斗是真正赢得的……它们甚至没有被真正地打过。战场只能向人揭示他自己的愚蠢和绝望,而胜利是哲学家和傻子的幻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