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船速度很快,但美国专家提醒,全世界都被中国骗了,中国真正厉害的其实另有隐藏底牌。 中国造船业这几年速度确实快,全球市场份额占了大半,但美国专家像萨德勒就说,这不是全貌,全世界都让中国给蒙了,中国真正牛的地方是那些不显眼的底牌,比如材料自主和技术整合。这些东西让中国不光快,还稳,还能军民两用。 拿液化天然气船来说,以前得用耐极低温的钢材,稍有问题就出大事,只有日韩能产,中国得花大钱进口等产能。现在鞍钢集团搞定了这技术,产的钢质量过关,价格便宜两成。去年江南造船厂的三艘17.4万立方米LNG船,全用国产钢。这让整个建造链条自给,不用求人。 船舶从外壳到核心部件、控制系统,全都国产化。发动机来自本土企业,导航和调控设备也本地供货。这意味着生产节奏自己说了算,不卡脖子。要是哪环节缺货,速度再快也白搭。中国这点做得实打实。 民用船的技术直接喂给军舰。模块化建造在商船上先练手,把船分成大块工厂预制,然后船坞拼装。效率高,还准。这种方法用到055驱逐舰和山东舰上,下水快,升级也简单,换模块就行。比起一些国家军民分离的模式,中国这互相帮衬,节奏自然快。 数字化造船也关键,民用船厂早用三维建模,电脑上就把细节捋清,避免返工。军舰现在也这样,以前图纸堆屋子,现在点鼠标搞定,效率翻倍。有些国家民用行军用不行,或者两套系统不搭,赶不上中国。 智能船舶是亮点,去年全球首艘智能集装箱船“智飞号”交付,装几百传感器,能自动调航线、监设备,到港自动对接起重机。不用人盯,省事省力。这技术让中国船更受欢迎。 绿色船舶响应全球减碳,中国造出甲醇动力集装箱船和氨燃料散货船,污染少一半,技术成熟。国外船东现在主动找中国订货。国际船舶协会数据,中国高端船市场份额从2018年不到5%涨到22%,靠技术抢的,不是光靠快。 配套产业牛,振华重工的港口起重机占全球70%,从上海港到鹿特丹港都用。中国船设计时就考虑兼容,到港装卸快。去年上海港卸“地中海泰萨”号,一天4800箱,效率高。这体系优势,不是单环节比得上的。 中国船厂数量多,分布广,大连、沪东这些老厂经验足,新厂技术新。劳动力素质高,很多工人技校毕业,操作精密设备娴熟。这底子让产能稳升。 全球订单涌向中国,2023年中国接单量超韩国日本总和。原因不光价格低,交付准时率高。一些西方船厂交付延误,中国准点。这信誉积累,让客户放心。 军用方面,中国海军舰艇下水频次高,052D驱逐舰批量产,技术迭代快。民用数字化帮军舰设计优化,模拟测试省时。相比美国船厂维护积压,中国船厂多,产能充裕。 材料创新不止低温钢,高端合金和复合材料中国也攻克。船舶涂料防腐蚀技术进步,延长寿命。电子系统集成度高,雷达导航国产化率升。 供应链本地化,零部件供应商集群化,物流短。比起跨国采购,中国内部协调快。疫情时西方供应链乱,中国稳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