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395年,朱元璋下令赐给冯胜一杯毒酒。冯胜举起酒杯,问道:“喝了这杯酒,能不能放过我女儿?”朱元璋只冷冷说道:“她们已经活不成了!” 作为明朝开国功臣,冯胜的战功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被封为宋国公,有“逢战必胜”的称号,在平定陈友谅等关键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卓越的战功让冯胜逐渐滋生了傲慢和攀比之心,1369年的定西之战后,朱元璋安排徐达先回朝接受封赏,冯胜对此心怀不满,竟擅离职守返回京城讨要赏赐。 他的这一行为导致前线战事失利,麾下精锐部队全军覆没,此时的冯胜已将个人功名置于将领职责之上。 1387年的辽东之战成为冯胜命运的转折点,当时他率领二十万大军,兵不血刃招降了纳哈出,本是一场完美的胜利,却因庆功宴上的意外事件蒙上阴影。 冯胜的女婿常茂因战袍归属问题,拔刀砍伤了刚归降的纳哈出,这场意外暴露了冯胜对部下约束不力的问题,也让朱元璋意识到,天下安定后,冯胜的军事能力从帝国的助力变成了潜在威胁。 如果说战功是悲剧的基础,冯胜的性格缺陷则直接将他推向了深渊,他在战场上勇猛善战,但在官场中却缺乏政治智慧,性格狂暴桀骜、居功自傲,在需要谨慎行事的朝堂屡屡犯错。 高邮之战中,他因轻敌导致大军受损;辽东庆功宴上,又未能管好部下引发事端,这些都体现了他政治能力的不足。 更严重的是,女婿常茂与他反目后,罗列了他“私藏良马”“索要珠宝”“私自招兵买马”等罪名,面对朱元璋的质问,冯胜承认了私藏兵器的事实,却只辩解自己没有谋反之心。 在生性多疑的朱元璋看来,这种逾越君臣界限的行为,无论动机如何,都足以构成死罪,冯胜始终以战将的思维应对宫廷政治,最终因性格缺陷陷入政治绝境。 与皇室的联姻曾让冯胜风光无限,最终却加速了他的灭亡,冯胜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亲王,这原本是朱元璋信任他的体现,但也让冯胜更加跋扈。 当他与女婿常茂关系破裂后,家庭矛盾升级为政治指控,家事被上升为国事,让他难以翻身。 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决定为皇太孙朱允炆清除执政障碍,对功臣的猜忌更加严重,此时,冯胜的另一个女婿周王朱橚,违反“藩王不得擅离封地”的规定,私自前往南京见冯胜。 这一行为将“失势的功臣”与“可能觊觎皇位的藩王”联系在一起,彻底点燃了朱元璋的疑心, 冯胜临终前哀求朱元璋放过女儿,恰恰反映出悲剧的残酷——曾经让他荣耀的皇室姻亲,最终连累了整个家族。 冯胜之死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既是朱元璋皇权猜忌下的牺牲品,也是自身不足的受害者。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为朱允炆清除了冯胜等“威胁”,却也让朝廷失去了得力将领,后来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朱允炆朝中已无善战的将领可用,最终失去了江山,朱元璋精心的谋划,终究没能保住孙子的皇位。 参考文献:《明史·列传第十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