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67年,孔祥熙奄奄一息,临终前,他看着孙子,绝望地说:孔家要绝后了!一旁的妻子宋霭龄先是一愣,随后反应过来,也摇头叹息。 孔祥熙是孔子第75代孙,早年曾远赴美国耶鲁大学深造,回国后,他在山西太谷创办了新式学堂,后来还主导过法币改革,每一步都紧跟时代的潮流。 作为接受西式教育的现代精英,他曾自信地认为,能用西方的知识为古老的孔氏家族注入新活力,实现家族的光大。 1914年,孔祥熙与宋霭龄结婚,由孙中山证婚,这一婚姻让他顺利踏入权力核心,从教育家逐渐转变为权倾朝野的财阀。 然而,他推崇的“西学为用”理念,在家族教育中却彻底失灵,他悉心培养的子女思想高度西化,对传统家族责任毫无认同:长子孔令侃追求个人自由,与比自己大17岁的离异女性结婚且终身未育;次女孔令伟常年身着男装,行事张扬,也未承担起传承家族的责任。 孙子孔德基的情况更让孔祥熙痛心,作为混血儿,孔德基出生并成长在美国,说着流利的英语,对中国文化十分陌生,甚至连“孔子”二字都不会书写。 孔祥熙一生都在尝试将西方理念与传统孔氏家族传承相结合,最终培养出的后代却成了对本土文化毫无认知的“香蕉人”,这对他而言是莫大的讽刺。 真正加速孔氏家族精神传承瓦解的,是孔祥熙通过权力积累的巨额财富,民间流传的“宋氏兄妹孔家财”并非空穴来风,他在担任民国财政部长期间,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抗战时期存在囤积居奇、倒卖外汇等行为,还深陷“美金公债案”丑闻。 据1944年美国财政部调查,孔家在美国的存款高达8000万美元。 这些不义之财成了侵蚀家族精神的毒药,它为孔家子女提供了奢华放纵的物质基础,让他们沉迷于享乐,却彻底抽走了他们身上传统士大夫的责任感。 子女们对家族传承、文化延续毫不在意,只追求个人安逸,晚年的孔祥熙或许才幡然醒悟,自己靠权力寻租得来的财富并没有成为维持家族的延续,反而加速了家族精神的瓦解。 1949年后,孔家移居美国,昔日的权势和风光彻底烟消云散,晚年的孔祥熙远离故土,时常对着孔氏族谱发呆。 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留给家族的遗产除了冰冷的巨额财富,便是对祖宗、对传统文化毫无认知的后代。 孔祥熙临终前感叹的“孔家要绝后了”,从来都不是指血脉的断绝——毕竟还有孙子孔德基在世。 他真正哀叹的,是孔氏家族绵延千年的文化血脉,从“至圣先师”孔子传承下来的家族文化、在自己这一代彻底断裂。 他一生都在中西文化间挣扎,试图用西式手段光大儒家门楣,最终却亲手葬送了家族的文化根基。 信源: 南方人物周刊(孔祥熙的功与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