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以为稀土管制能按住荷兰,没想到人家反手就把中低端DUV光刻机也禁了,连老设备维修都卡脖子。这波操作看着够刚,实则更像慌不择路的孤注一掷。 先得搞清楚,中低端 DUV 光刻机对中国半导体产业有多重要,荷兰这一禁又会影响到谁。DUV 光刻机是制造中低端芯片的核心设备,像手机充电器、汽车电子、物联网设备里用的芯片,大多得靠它来生产。 之前荷兰阿斯麦公司虽然对高端 EUV 光刻机限制出口,但中低端 DUV 光刻机还能正常卖给中国,2024 年阿斯麦对中国出口的 DUV 光刻机就有 120 台,占其全球 DUV 销量的 35%。中国不少芯片企业,比如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都靠这些设备维持着中低端芯片的产能,要是断了供应,不仅国内芯片价格可能上涨,还会影响汽车、家电等下游产业的生产。 更让人闹心的是老设备维修 —— 中国目前有超过 300 台阿斯麦的 DUV 光刻机在运行,其中一半已经使用了 5 年以上,需要定期更换零件和维护,现在荷兰连维修都卡脖子,这些设备很可能因为故障停摆,进一步加剧产能压力。 荷兰敢这么 “硬气”,表面看是仗着自己在 DUV 光刻机领域的技术垄断,可实际上心里早就慌了,尤其是在中国稀土管制政策出台后。 制造光刻机的镜头、轴承等关键部件,需要用到镝、铽、钕等稀土元素,这些元素中国的储量和产量都占全球 80% 以上。之前荷兰阿斯麦每年要从中国进口价值 2.3 亿欧元的稀土材料,用来生产光刻机零部件。 今年中国出台稀土管制政策后,对部分稀土材料的出口实行配额管理,虽然没直接禁止对荷兰出口,但荷兰担心未来供应不稳定,开始急着找替代方案。 可稀土不是说找替代就能找到的,澳大利亚、缅甸的稀土不仅储量少,开采成本还高,而且分离提纯技术不如中国,短期内根本满足不了阿斯麦的需求。荷兰这时候禁售 DUV 光刻机,更像是想通过 “以攻为守”,逼迫中国在稀土供应上让步,可这种方式显然没考虑到自身的风险。 要知道,中低端 DUV 光刻机市场可不是荷兰一家独大,其他国家已经开始趁机抢市场了。日本的佳能、尼康早就推出了中低端 DUV 光刻机,虽然技术不如阿斯麦,但价格便宜 30%,而且没有出口限制。 中国企业也在加快研发步伐,上海微电子已经研发出 28 纳米 DUV 光刻机,虽然和阿斯麦还有差距,但已经能满足部分中低端芯片的生产需求,今年预计能量产 50 台。荷兰这时候禁售,等于是把市场拱手让给竞争对手。 阿斯麦自己的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其 DUV 光刻机的订单量同比下降了 20%,而佳能、尼康的订单量同比增长了 50%,上海微电子也接到了 20 台的订单。 要是荷兰继续坚持禁售,未来很可能失去中国这个最大的中低端 DUV 市场,到时候就算稀土供应问题解决了,企业的营收也会大受影响。 更有意思的是,荷兰的这波操作还引起了本国半导体企业的不满。荷兰有不少半导体零部件供应商,比如 ASML 的镜头供应商蔡司,每年要从中国进口大量的光学玻璃,而中国的光学玻璃生产也需要用到稀土。 要是中国因为荷兰禁售 DUV 光刻机,反过来限制光学玻璃等材料的出口,这些荷兰企业的生产也会受影响。 荷兰半导体协会最近就发表声明,批评政府的禁售政策 “缺乏长远考虑”,会 “损害荷兰半导体产业的全球竞争力”,还呼吁政府尽快与中国沟通,恢复 DUV 光刻机的正常贸易和维修服务。 从长远来看,荷兰的这波禁售操作根本不是什么 “妙招”,而是慌不择路的 “昏招”。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自主研发步伐不会因为荷兰的限制而停下,反而会加快。 上海微电子已经计划在 2026 年推出 14 纳米 DUV 光刻机,到时候对阿斯麦的依赖会进一步降低。而荷兰要是一直抱着 “技术垄断” 的想法,不与中国合作,最终只会被市场淘汰。 毕竟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靠 “卡脖子” 长久立足,只有通过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才能让产业持续发展。 现在全球半导体行业都在看着荷兰,想知道它接下来会如何收场。要是继续坚持禁售,不仅会失去中国市场,还可能面临稀土供应不足的问题;要是取消禁售,又会显得之前的操作很 “打脸”。不管怎么选,荷兰都已经陷入了两难境地,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它在稀土管制压力下慌不择路的孤注一掷。 未来荷兰要是想走出困境,最好的办法还是放下 “技术霸权” 的心态,与中国在稀土供应和光刻机贸易上达成合作,否则只会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信息来源:中国海关总署:2025 年第一季度稀土出口数据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