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2025 年深秋的全球贸易圈会闹出这么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儿 —— 美国刚从合作方手里拿到一笔千亿级的农产品订单,转头就给对方泼了一盆冷水,搞出些限制措施。这波 “翻脸比翻书快” 的操作,让不少行业内的人都看傻了眼,更别说此时美国中西部的豆农们,正对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大豆愁得睡不着觉,本以为这订单能救急,结果反倒被自家政府的操作整得没了方向。 先说说这千亿级订单是怎么来的。今年入秋以来,美国大豆就陷入了滞销困境,一方面是全球大豆产能过剩,巴西、阿根廷的大豆因为成本低、运输方便,抢占了不少市场;另一方面是美国大豆的主要进口国需求调整,导致美国豆农的大豆堆在仓库里卖不出去。 据美国农业部 10 月的数据显示,美国大豆库存已经达到了 12.8 亿蒲式耳,创下近 8 年来的新高,不少豆农为了腾出仓库,只能把大豆暂时堆在露天场地,要是遇到雨雪天气,大豆很容易发霉变质。 就在豆农们急得团团转的时候,10 月下旬,合作方与美国农业贸易委员会签下了一笔为期 3 年、总价值 1200 亿元人民币的农产品采购订单,其中大豆占了 80%,差不多要采购 1500 万吨,这对美国豆农来说,简直是 “雪中送炭” 的好消息,不少豆农当即就开始联系加工厂,准备清理库存、安排运输。 可谁也没料到,订单刚签完不到两周,美国商务部就突然抛出了 “限制措施”。11 月 5 日,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称 “为保障本国粮食安全”,要求所有出口的大豆必须经过 “额外的质量检测”,还新增了 “出口许可证审核” 流程,审核时间从原本的 3 天延长到 10 天,甚至还规定部分产区的大豆 “暂不允许出口”。 更让人费解的是,公告里没明确说明哪些产区受限、质量检测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只说 “后续会陆续通知”。这一下可把美国豆农和贸易商搞懵了,明尼苏达州的豆农约翰・威尔逊已经和合作方敲定了 11 月中旬的发货计划,现在突然要等审核,还不知道能不能通过,他无奈地说:“仓库里的大豆已经堆了 3 个月,再拖下去就要发芽了,政府这是在帮倒忙。” 合作方那边也被这波操作弄得措手不及。原本双方约定 11 月开始分批次发货,合作方已经安排好了港口接收、国内运输的流程,甚至提前和国内的饲料厂、食用油企业签订了供货协议。美国突然加设限制,导致首批 200 万吨大豆的发货时间不得不推迟,合作方只能紧急调整计划,部分企业甚至面临违约风险。 有贸易行业人士透露,合作方已经向美国农业部提出交涉,要求明确限制措施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时间,可对方只回复 “正在评估”,没给出任何实质性答复。 这波操作在全球贸易圈也引发了不小的议论。不少分析师认为,美国此举可能是想 “拿捏” 合作方,试图在后续的贸易谈判中争取更多利益,毕竟这千亿级订单对美国大豆市场至关重要,占美国全年大豆出口量的 15%。 但也有观点指出,美国这种 “出尔反尔” 的做法,会损害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信誉,以后其他国家在和美国签订大额订单时,可能会更加谨慎,甚至会要求增加 “违约赔偿” 条款。 巴西大豆出口商已经开始趁机行动,主动联系原本采购美国大豆的企业,提出 “更短的交货周期、更灵活的付款方式”,试图抢走这部分订单。 美国国内的反对声音也不小。美国大豆协会 11 月 8 日发表声明,批评政府的限制措施 “缺乏透明度和合理性”,会 “摧毁豆农的信心,加剧大豆滞销问题”。协会主席汤姆・哈金还带队去华盛顿请愿,要求政府立即取消不合理的限制,确保订单能顺利执行。 据协会估算,如果这 1500 万吨大豆不能按时出口,美国豆农将损失超过 20 亿美元,而且会导致明年的大豆价格进一步下跌,更多中小豆农可能面临破产。 现在距离双方约定的首批发货时间越来越近,美国政府却仍未明确限制措施的细节,这让原本充满希望的千亿级订单变得扑朔迷离。美国豆农们一边焦虑地等待消息,一边不得不寻找其他出路,有的开始低价抛售大豆给国内的加工厂,有的则尝试开拓欧洲、非洲的小市场,可这些都只是杯水车薪。 全球贸易圈都在看着美国,想知道它到底会如何收场 —— 是继续坚持不合理的限制,让订单沦为泡影,还是及时调整政策,挽回豆农的损失和自身的信誉。毕竟在国际贸易中,“诚信” 才是长久合作的基础,出尔反尔最终只会得不偿失。 信息来源:美国农业部官网:2025 年 10 月美国大豆库存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