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一位名叫陈虞文的小朋友给国家捐款140元,用于建造航母,有关部门专

才思敏捷精灵 2025-11-10 14:03:06

“1999年,一位名叫陈虞文的小朋友给国家捐款140元,用于建造航母,有关部门专门回信退款并表扬他。”近日,有网友发布相关视频,引发关注。 据南国早报此前报道,陈虞文是广西钦州人,父亲曾当过兵,受父亲影响,他从小就对军事感兴趣。1999年,父亲和朋友聊天,说起有人给国家捐款建造航空母舰的事,“我也要捐钱给国家建航母”,年幼的陈虞文听后产生了这个想法。父亲得知后表示支持,帮助他将积攒的零花钱寄到了解放军总装备部。当年,陈虞文在父亲的陪伴下前后跑了4趟邮局,分4次共寄出140元钱。 谁能想到,1999年的140元,藏着一个孩子最纯粹的家国情怀?那时候,普通家庭的月收入大多只有几百元,140元能买20斤猪肉,能给全家添一身换季的衣服,可陈虞文的这笔钱,是他攒了大半年的“血汗钱”——帮邻居捡废品换的几分钱,过年长辈给的5元压岁钱,还有平时省下来的零食钱,一张一张、一角一角,攒成了他心中“建航母”的希望。 更让人动容的是,这4趟邮局的奔波,藏着两代人的默契。父亲没有因为孩子年纪小就敷衍,反而认真陪他填写地址、称重贴邮票,每一次寄出的不只是钱,更是一个退伍军人对国防的牵挂,和一个孩子对祖国的祝福。那时候的中国,航母事业还处于艰难的探索阶段,没有自主建造的经验,没有足够先进的技术,甚至连“拥有航母”都只是无数国人藏在心底的奢望。 1999年的中国,其实正经历着一段让人揪心的时光。这一年,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轰炸,3名中国记者不幸遇难,全国人民都陷入了悲痛与愤怒之中。也是在这一年,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安稳的生活;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就无法守护好自己的家园。陈虞文的捐款,看似是一个孩子的天真举动,实则是整个民族渴望强大的缩影,是无数国人“强军梦”的小小注脚。 总装备部最终将钱退回,还寄来一张暖心的贺卡,这个举动太戳人了!不是国家不稀罕这份心意,而是有明确的规定——不能随意接收群众捐款用于军事建设,可这份爱国心,国家记在了心里。贺卡上的每一句话,都是对孩子最真诚的肯定,也是对所有爱国群众的回应:你们的牵挂,我们收到了;你们的期待,我们正在努力实现。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当年那个攥着零花钱捐航母的小朋友,已经长成了能为社会做贡献的成年人。而他当年的愿望,早已超额实现:2012年,辽宁舰正式服役,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航母;2019年,山东舰下水,中国进入双航母时代;2022年,福建舰横空出世,我们有了自主设计建造的弹射型航母。当陈虞文看到这些新闻时,心里一定满是激动吧?当年的140元没能直接变成航母的一颗螺丝钉,可那份心意,却和无数国人的爱国情怀一起,汇聚成了强军兴邦的磅礴力量。 可现在再看,有些人为了流量,开始编造“给国家捐款建航母”的虚假故事,把庄严的爱国情怀当成博眼球的工具。对比陈虞文的纯粹,这些人的行为实在让人不齿。爱国从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是用来炒作的噱头,而是像陈虞文那样,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 陈虞文的故事之所以能火遍全网,不是因为他捐了多少钱,而是因为这份跨越二十多年的“航母梦”,唤醒了无数人的集体记忆。它告诉我们,爱国从来不分年龄大小,不分能力强弱,只要心里装着祖国,愿意为祖国的强大付出努力,就是最值得尊敬的人。如今,我们的航母编队劈波斩浪,我们的海军实力日益强大,这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的日夜坚守,是无数军人的默默奉献,也是无数像陈虞文这样的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的家国情怀。 这个故事,也给现在的年轻人上了生动的一课:我们生在和平年代,更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把个人的梦想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或许我们无法像科研工作者那样为国攻关,无法像军人那样保家卫国,但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在生活中传递正能量,用实际行动践行爱国情怀。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才思敏捷精灵

才思敏捷精灵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