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撬开了万历皇帝的棺材,就那一瞬间,所有人都傻了。龙袍,就是皇帝身上那件龙袍,

笑蓝说 2025-11-10 12:41:51

他们撬开了万历皇帝的棺材,就那一瞬间,所有人都傻了。龙袍,就是皇帝身上那件龙袍,几百年啊,在手电筒光下,金灿灿的,鲜亮得跟昨天刚织出来似的。   国家博物馆藏着张特殊照片:定陵龙袍出土时金灿灿,三天后发黑变脆。   这张照片,成了中国考古史上最痛的警示。   1955 年冬,吴晗在办公室翻着明史资料,突然拍了桌子。   他找到郭沫若:“挖明皇陵,既能证史,又能让文物重见天日!”郭沫若眼睛一亮,两人当即起草挖掘申请,目标直指长陵。   消息传到郑振铎耳中,他连夜赶到吴晗家:“技术不够,挖了就是毁!”考古所夏鼐也附议:“丝织品在地下三百年,见光就可能坏!”   可吴晗认定 “研究价值大于风险”,执意将申请递上去。   1956 年初,申请获批,挖掘团队很快进驻长陵。   队员们拿着洛阳铲在山上勘探,半个月过去,连墓道影子都没见。   吴晗急了,召集会议:“先挖定陵!万历在位久,文物肯定多!”同年 5 月,定陵挖掘正式启动,队员们在宝城城墙下找线索。   几天后,有人发现几块墙砖松动,撬开后竟露出个小洞口。   顺着洞口挖下去,一条通往地宫的隧道渐渐显现。   面对沉重的地宫石门,队员们用铁丝套住顶门石,合力拉开。   门开的瞬间,手电筒光扫过,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万历的金丝楠木棺椁摆在中央,周围堆满金银器和丝织品。   队员们没戴手套就上前触摸,有人还把绸缎拿起来翻看。   “这龙袍真亮!” 有人惊呼,强光灯直直照在龙袍上。   当时没人想到,这些举动正在加速文物的死亡。   出土的三千多件文物中,丝织品占了近一半。   工作人员把潮湿的绸缎摊在院子里晒,太阳一晒,绸缎全硬了。   万历龙袍上的金线开始氧化,原本鲜亮的黄色慢慢变黑。   更荒唐的是,三具金丝楠木棺材的处理。   不知谁下的命令,棺材被当成废料扔到了十三陵附近的山沟。   村民们闻讯赶来,有的把棺材板扛回家当柴烧,有的做成了板凳。   1966 年,特殊运动爆发,万历和皇后的尸骨被拖了出来。   红卫兵把尸骨摆在广场上批斗,最后浇上汽油,一把火烧成了灰。   定陵的惨状传到各地,有人开始提议挖掘秦始皇陵和乾陵。   郑振铎急得睡不着,连夜给国务院写报告,恳请禁止挖皇陵。   周总理看后立刻批示:“今后一律不准主动挖掘帝王陵墓!”   这条规定,成了考古界必须遵守的铁律。   吴晗后来的日子越来越难,1968 年被关进了监狱。   在狱中,他看着窗外,想起郑振铎当年的劝告,悔得直拍大腿。   1969 年 10 月,吴晗在狱中去世,不久后妻子袁震也离世。   他们的养女吴小彦受刺激精神失常,1976 年也离开了人世。   郭沫若虽然没被关押,但定陵事件成了他一生的污点。   每次学术会议上,只要有人提到文物保护,他就低头不语。   如今去定陵参观,地宫⾥的棺材是 1990 年仿制的,文物大多是复制品。   少数幸存的真品,被存放在恒温恒湿的库房里,很少对外展出。   国家博物馆的那张三连拍照片,成了文物保护课的必看资料。   从金灿灿到发黑变脆,三天时间,见证了一个考古悲剧。   如今定陵遗址每年接待数百万游客,讲解员都会讲挖掘的教训。   吴晗的故居成了明史研究基地,他的学术贡献仍被认可。   郭沫若的文学和史学著作继续出版,但定陵事件常被提及。   当年参与挖掘的队员,有的成了文物保护专家,致力于修复技术研究。   定陵的故事,提醒着每一个接触文物的人:保护比挖掘更重要。     主要信源:(人民网——聚焦中国“帝陵”之痛 当学术研究遭遇文物保护)

0 阅读:25

猜你喜欢

笑蓝说

笑蓝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