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宰客这条道路走不通了,比亚迪整治阿三这招太狠了!年前印度买了1000辆电动大巴,先交了50%订金拿到车壳子,后来又咬牙交了20%钱才发了电池。结果电池装好车后却还是不能用,一问才知道车被远程锁死了! 2024年底,印度有家交通集团大手一挥,砸了超22亿人民币,直接下单1000辆比亚迪电动大巴。本来还想按老规矩拿捏供应商,没成想反过来被比亚迪的“反宰客”操作治得服服帖帖。 双方早就说好,印度先付50%订金,比亚迪立马把大巴的车体和底盘发了过去,但最关键的电池组件,特意留了一手没给。没电池的大巴,说白了就是一堆杵在那儿动不了的铁架子。 印度那边看着堆在厂里的车壳子,心里直犯嘀咕:既想赶紧让大巴上路,拿到政府补贴,又舍不得痛快付清全款,纠结来纠结去,最后还是咬着牙又付了20%,这才拿到了配套的电池和动力系统。 可等印度的组装厂好不容易把整车拼好,准备开出去跑线路的时候,却发现不管怎么摆弄,车子就是纹丝不动。 技术人员查遍了线路、测遍了硬件,最后才在系统后台找到症结——车子被比亚迪远程锁死了,想解锁,必须把剩下30%的尾款结清。 这一下印度彻底没辙了:付尾款吧,心里不甘心;不付吧,已经砸了70%的钱,到手的1000辆大巴只能当废铁,完全违背了当初采购的初衷。 其实比亚迪这么做,不是故意找茬刁难,而是早就把印度市场的贸易风险摸得透透的,纯粹是为了自保。 印度的商贸环境,向来就是套路多、风险高,他们的信用证拒付率能达到8.7%,是国际平均水平的2.3倍。很多外资企业都遭遇过“货交出去了,货款却拖着不给”的糟心事。 更让人头疼的是,印度的税务诉讼平均要拖10年以上,就算企业最后胜诉,漫长的官司也能把现金流耗光。 像电动大巴这种大额订单,印度方面常玩的套路就是“先收货运营,再找借口压价”,要么拿“质量有问题”当理由拖欠尾款,要么通过税务审查把资金变相冻结,之前不少中企在印度都吃过这种亏,比亚迪自然不会重蹈覆辙。 更关键的是,电动大巴最值钱的就是电池和电控系统,这部分成本能占到整车售价的30%到50%,比亚迪把核心部件和解锁权限攥在自己手里,就等于握住了交易的主动权,从根儿上杜绝了被“白嫖”的可能。 而比亚迪敢这么硬气,背后全是实打实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底气在撑着。 现在比亚迪是全球动力电池产能第一的企业,他们的刀片电池不光过了业内最严的针刺穿透测试,安全性比其他同类产品都强得多,还能把电池体积利用率提高50%以上,刚好适配印度高温、路况复杂的使用场景。 那个远程锁控系统也不是临时凑数的,而是早就成熟的技术直接落地,电池ID和车辆编码绑得死死的,就算有人想拆了电池另作他用,系统也会直接触发锁死机制,就算是专业技术人员也很难破解。 在印度市场,比亚迪早就不是新人了,从2017年第一辆电动大巴上路开始,到2025年初,已经有2330台大巴在35个城市跑了3.35亿公里,单辆车最高行驶里程都突破67.8万公里了,这样的可靠性数据,让印度没多少替代选择。 印度现在的电动公交车也就200辆上下,可每天得满足7000万人次的出行需求,光新德里一个城市,就计划在2025年把电动大巴数量提到7000多辆,这么大的市场缺口,他们根本离不开比亚迪这种能稳定供货的企业。 更值得说的是,比亚迪这波操作也不是突然发难,没一点预兆,而是在跟印度长期合作中,摸透了当地市场的规矩,把风险控制融进了交易的每一步里。 之前跟印度合作伙伴OGL公司合作时,比亚迪就积累了不少本地化经验,从车型适配到售后保障,都形成了成熟的体系,这次1000辆大巴的交易模式,不过是把“风险防控”做到了极致。 印度方面虽然觉得被动,但也清楚比亚迪的产品性价比没人能比——电动大巴的运营成本只有燃油车的三分之一,每年能帮印度省下一大笔能源开支,而且经过多年实测,出勤率能达到98%,维修成本也只有燃油车的五分之一,这些实实在在的优势,让他们没法轻易放弃合作。 说到底,比亚迪这招“狠棋”,本质上就是用技术手段把交易规则掰正:按约定付款,就能拿到完整能用的车子;想耍小聪明宰客,就只能面对“车壳在手,开不动路”的尴尬。 这种靠技术撑腰的自保方式,既保住了自己企业的利益,也给混乱的印度贸易市场立下了个规矩,让“先付款、后解锁”变成了不能碰的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