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终身教授季羡林,留给世人的忠告,一针见血:人老了,最好的养生方式,不是戒烟戒

陈砚之 2025-11-09 00:13:38

北大终身教授季羡林,留给世人的忠告,一针见血:人老了,最好的养生方式,不是戒烟戒酒,早睡早起,而是要坚持“3不要”,现在知道不算晚! 季羡林这个人,从小出身就一般,1911年出生在山东临清一个农民家。那时候家里穷,吃的都是高粱米,常常填不饱肚子,导致他营养跟不上,身体一直虚弱。六岁开始在家乡跟先生学识字,背《百家姓》《千字文》,后来七岁去济南投奔叔叔,进了私塾继续念书。小学阶段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小和新育小学度过,那会儿他就自己摸索学英语,课余时间多。 1923年考上正谊中学,初中毕业后转到山东大学附中,开始接触德语。1928年到1929年因为济南事变被迫停学一年,那段时间他写了不少短篇小说,在天津《益世报》上发了。1930年高中毕业,同时考上清华和北大,选了清华西洋文学系,主修德文,在校期间翻译了不少作品,还发表散文。 1934年毕业,回济南高中教国文,一年后去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主攻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1941年拿博士,1946年回国,任北大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一干就是几十年。 1956年进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当过全国政协委员,出访过不少国家。后来担任北大副校长、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等职,被人叫“学界泰斗”,和饶宗颐齐名“南饶北季”。他一生写书译著多,研究东方文化深,活到98岁,2009年去世。 说他体弱多病不是瞎说,小时候得过天花,差点没命,后来抵抗力差,经常感冒。中年时多病,还过敏,头回吃的东西大多反应大。1998年查出前列腺癌和膀胱癌两种,医生都觉得棘手,但他手术后还活了十多年。 去世后检查,心室一个严重萎缩,主治医生都解释不了是什么让他撑那么久。其实,这跟他的养生方式分不开。他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总结出“三不养生法”: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这套法子听起来简单,实际管用,帮他度过各种病痛,享高寿。 先说“不锻炼”。很多人觉得养生就得天天跑步举铁啥的,季羡林不这么想。他反对为了锻炼而锻炼,把健身当成头等大事,那样本末倒置了。人生的重点是工作,尤其是脑力活,那才是最好的锻炼方式。他年轻时喜欢游泳打乒乓球,上了年纪后工作忙,偶尔去北大未名湖边转转,放松身心。但他不固定时间专门练啥,那些一辈子没事干就健身的人,他觉得有点偏。 他一生笔耕不辍,写文章研究学问,脑子一直转,这保持了思维敏捷,身体也跟着受益。日常里,他通过工作保持活力,比如处理文件、讲课、读书,这些都算自然锻炼。退休后家访客多,书桌总有没写完的稿子,他觉得这样腿勤手勤脑勤,自然百病不生。比起强迫自己晨跑啥的,他这方式更实际,适合忙人。很多人退休后天天公园练剑啥的,结果忽略了脑子用用,他觉得那样不全面。总之,不锻炼的意思是别刻意,别把时间全搭那儿,融入生活就好。 再聊“不挑食”。季羡林一家生活俭朴,吃的都是家常饭菜。他在大城市住了几十年,还爱家乡味。早餐简单,几片烤馒头或面包,一碟花生米,一杯清茶。中午晚饭以素菜为主,肉少点,配碗绿豆小米粥。有时加辣椒葱调味,家人把烤馒头放书房,他工作饿了就吃。他不忌口,不挑食,不吃补品。食物品种多杂,保证营养均衡。很多人养生忌这忌那,怕胆固醇怕脂肪,算热量啥的,他觉得没必要。吃得杂,身体吸收好,营养不缺。 他反对那些花钱买贵补品的人,最后可能还营养不良。他这习惯从小养成,穷时候啥都吃,长大后保持下来。比起那些挑食的老人,他身体机能稳。饮食上,他觉得无负担吃,胃口就好,一切都能消化利用。这点接地气,现在很多人上班族吃外卖挑三拣四,结果身体差。他建议老人学学,吃得均衡别纠结。 第三个“不嘀咕”。这点关键,心态问题。季羡林说嘀咕的人心胸窄,爱纠缠想不开的事。养生别老担心健康,怕这怕那,最后适得其反。他主张心胸开阔,不纠结过去遗憾,不为寿命嘀咕。只想把对国家人民有用的工作做完。日常里,他不抱怨,遇到事搁一边,继续干活。退休后事务多,但他保持豁达,身体顽健。除了老年哮喘白内障,没大毛病。 很多人养生天天量血压算指标,愁眉苦脸,他觉得那样更伤身。心里没负担,胃口好,消化强,自然健康。他这心态帮他度过病痛,癌症后还工作十多年。比起那些牢骚满腹的老人,他活得自在。嘀咕还包括不纠缠小事,比如工作忙别抱怨,调整好继续。这套法子让他晚年平和。 除了“三不”,他生活规律也很重要。每天三四点起床,写文章研究,几千字一气呵成。七点多早饭后正式工作。中午饭后在藤椅小憩,猫有时跳膝盖上。工作累了,给窗台花草浇水松土,找宁静。晚饭后看电视新闻报刊,晚上十点睡。除特殊情况,作息不变。 这规律帮他保持精力。年轻时就这样,晚年坚持。很多人熬夜早起,透支身体,他反对。现在年轻人压力大,学学这规律,能多保重。他不抽烟不喝酒,但强调不是靠这个,而是综合。养生无术是有术,自然方式最好。

0 阅读:86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