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是日本人发明的取代现金的支付方式,但奇怪的是他们自己并不使用二维码。就连美国西欧等国家也不推广和使用二维码,他们至今仍然还是以现金支付方式为主。 二维码这玩意儿,最早是日本人原昌宏在1994年发明的。他当时在电装公司工作,那家公司是丰田的子公司,主要搞汽车零件。原昌宏毕业于法政大学,学工程,专门研究光学识别技术。之前他们用条码扫描,但条码存的信息太少,工厂里追踪零件老得扫好几次,效率低。 原昌宏就想改进,灵感来自围棋棋盘的黑白格子。他领着团队,花两年时间开发出快速响应码,也就是QR码,能存更多数据,扫描快,还能纠错。起初就是给工业用,帮汽车厂管库存和物流。电装公司没藏私,开放专利,让全世界免费用。这步棋下得聪明,推动技术传播,但没想到后来在支付领域大放异彩。 说起日本,他们发明了二维码,却没在支付上大力推。现金在日本还是老大,好多地方小店、自动贩卖机都收现金。2025年数据看,日本现金使用率高,民众喜欢现金的隐私感和可靠性。QR码支付在日本有,但不像中国那么普及。像PayPay、LINE Pay这些app用QR,但市场碎片化,每个钱包不通用,店家可能只支持一种。 疫情后,QR支付涨了点,现在是第二受欢迎的现金less方式,交易额接近15万亿日元。但整体现金less比例才刚过30%,政府目标是到2025年达40%,但进展慢。原因呢,日本经济发达,信用卡和电子钱如Suica卡早普及,民众没觉得QR多方便。加上老人多,不爱学新东西,现金文化根深蒂固。 转到美国,那边QR支付更边缘化。大家都知道,美国人爱刷信用卡,芯片卡和NFC支付如Apple Pay、Google Pay到处是。QR码主要用在营销上,比如超市海报扫码领优惠,但付钱时很少见。2025年统计,美国数字支付市场大,但QR占比小。为什么?基础设施成熟,早就有POS机刷卡,安全又快。 QR需要手机扫,觉得麻烦,还担心安全。像星巴克app用QR,但主流是tap支付。现金使用率降了,但乡村和小镇还多,居民习惯掏钱包。美联储数据,2024年现金交易占11%,预计2025年继续降,但不会消失。隐私是关键,美国人怕数据被追踪,现金匿名好。 西欧情况类似,德国、法国这些国家,现金还是主流,尤其德国人爱现金。欧盟报告,2025年欧元区现金使用高,超市、市场摊贩多收纸币。QR支付有,但不火。银行推芯片卡和接触less支付,手机靠近终端就行,不用扫码。欧洲支付理事会统一标准,SEPA系统让跨境转账易,但QR没成主角。原因包括习惯,欧洲人觉得现金可靠,不怕网络断。 加上监管严,数据保护法GDPR让数字支付需小心。法国地铁售票机用卡片,德国市场商贩数欧元找零。2025年,QR在旅游业用点,比如酒店菜单扫码,但日常交易少。相比亚洲,欧洲数字支付增长慢,现金占比20%以上。 中国这边,二维码支付简直是国民级。Alipay和WeChat Pay从2011年起推,QR码成核心。为什么这么成功?中国市场大,13亿人文化相似,容易统一。以前银行卡少,现金多,但移动互联网爆棚,智能手机普及率高。监管政策帮大忙,央行允许创新,疫情时更推无接触支付。 2025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过10亿,QR交易额巨大。街头小贩到大商场,全用扫码。成功因素有三:低成本,商户不用买设备,就印个码;方便,手机一扫就付;整合多功能,支付外还能社交、理财。CNNIC报告,2020年用户比例从73%涨到85%,现在更高。相比西方,中国跳过信用卡阶段,直接进移动时代。 全球看,2025年数字支付市场火热,QR码支付预计到2033年达617亿美金,年增长20%。但地区差异大。亚洲领跑,中国和印度QR普及,UPI系统在印度交易暴增38%。非洲和拉美也涨快,低收入区QR帮金融包容。发达国家落后,现金和卡支付占优。 Worldpay预测,到2030年现金全球占比降到11%,但日本美国欧洲降慢。QR优势是跨平台,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弱,QR易部署。但挑战有,安全风险如假码诈骗,监管需跟上。疫情复兴QR,全球扫码点餐付钱多,但西方没中国那么依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