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通透的一段话:“人生在世,有多少钱,就过多少钱的生活。不攀比,不忌妒,也无需自卑和炫耀。人活着就是图个自在和踏实,可以不比别人好,但一定要比自己以前好。 说起人生这回事儿,很多人总觉得钱越多越好,生活就得跟别人比高低。其实吧,关键在于量力而行,有多少本事就过什么样的日子,别老盯着别人碗里的肉。这话听着简单,做起来不容易。 拿东晋时期的陶渊明来说,他出生在365年左右,家在江西九江柴桑一带,本来家族挺显赫,曾祖父陶侃当过大司马,管着军政大权。可到他这儿,父亲早逝,家境就渐渐不行了。从小他就好学,读儒家书,练琴,还习礼仪,但二十岁前后,生活就开始逼着他面对现实。没钱没势,他就得出去找活儿干,先是393年当了江州祭酒,管教育的事儿,不久觉得官场太累,就辞了。 后来又干了建威参军、镇军参军这些军务相关的职位,每次都坚持不了多久。为什么呢?因为他看到官场里那些勾心斗角的事儿,觉得不值当为那点儿俸禄低头。到了四十岁,他最后一次出任彭泽县令,才干了八十多天,就因为不愿迎合上司的督邮,干脆辞职回家了。从那以后,他一辈子没再进官场,选择在家种地、读书、写诗。 这样的选择,在当时社会看来挺奇怪的,毕竟很多人为了升官发财,什么都肯干。可陶渊明不一样,他觉得人活着就该求个自在,不用去羡慕别人家的大房子大马车,自己有口饭吃,有本书看,就够了。 这不就是不攀比、不忌妒的表现吗?生活中很多人总爱比,比谁的车好,比谁的房子大,结果呢?越比越累,心态崩了。其实,过日子就像穿鞋,合脚的才舒服,别总想着穿别人的名牌鞋,那样只会磨脚。 陶渊明隐居后,日子过得简单,种田、酿酒、写诗,虽然清贫,但也没啥大病大灾,一直到427年去世,活了六十三岁。他的诗里常写田园风光,比如种豆、采菊啥的,表达的就是那种踏实感。想想看,如果他一直留在官场,说不定早被那些权斗给搞垮了。 现实中,不少人就是因为爱攀比,借钱买奢侈品,结果债台高筑,日子过得苦哈哈。反过来,像陶渊明这样,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就不贪多,过得反而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