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华人不建立自己的政权,不是华人不懂政治,也不是华人不会组织。最大的敌人,前面是日军,后面是美军(马歇尔)。马歇尔被日军刺激,认为不能允许黄种人继续强大建立一个堪比美国的强国,必须把华人扼杀在摇篮里,于是一直阻挠美国对民国进行援助,后来也主张封锁大陆,更不用会支持东南亚华人建国了。 乔治·马歇尔出生于1880年,在宾夕法尼亚州一个普通家庭长大。他从小对军事有兴趣,1897年进入弗吉尼亚军事学院,1901年毕业后加入美国陆军,当了少尉。起初他在菲律宾服役,参加过菲律宾-美国战争,那时候美国刚从西班牙手里接管菲律宾,他负责一些基层指挥任务。之后他回国,继续在各种岗位上积累经验,比如在得克萨斯和马萨诸塞的军营当教官,教士兵战术和组织。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马歇尔被派到法国前线,当作战参谋。他在1918年的默兹-阿尔贡战役中负责协调部队前进,确保补给不中断,那场战役美军损失惨重,但他表现突出,获了法国十字勋章。战后他继续升职,当过约翰·潘兴将军的副官,还去中国待了三年,从1924到1927年,在天津教国民党军队现代化训练。那时候中国正乱,他看到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也接触到一些共产党的活动,但没深卷进去。 1930年他娶了凯瑟琳·塔珀·布朗,之后继续在军中任职,当过步兵学校的副校长,推动军队教育改革。1939年,二战刚开始,他就当上陆军参谋长,那时候美国军队规模小,只有不到20万人,他大力推动扩军,到1945年军队超过800万。他在华盛顿的办公室里天天看地图,规划欧洲和太平洋的作战。 太平洋战场上,他指挥对日作战,从珍珠港事件后逐步反击,到1945年日本投降。他推动诺曼底登陆,审阅作战计划,确保物资到位。1944年他升为陆军五星上将,战后1945年11月退休,但很快就又被杜鲁门拉回去,当中国特使。 抗日战争刚结束,马歇尔就卷进中国的事。1945年12月,他作为杜鲁门总统的特使去中国,任务是调解国民党跟共产党的内战,希望促成联合政府,避免中国再乱下去。美国当时想让中国稳定,成为对抗苏联的缓冲,但马歇尔一到南京,就发现情况复杂。 国民党军队装备差,内部腐败严重,士兵士气低落。他去重庆和延安巡视,看到国民党部队训练落后,补给不足。他多次发电报回华盛顿,建议限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因为他觉得国民党管理混乱,给再多武器也白搭。1946年,他推动国会通过法案,暂停武器运往中国,理由是国民党没法有效使用这些援助,得先改革内部。 他在调解中,威胁国民党如果不谈判,就撤援助,但共产党那边他没啥杠杆,只能靠劝说。太平洋战场的经历让他对日本的顽强印象深刻,美军在岛屿上打得很苦,但他没公开说对亚洲人种有偏见,只是政策上偏向限制援助,避免美国深陷中国泥潭。东南亚的华人社区,那时候在泰国、菲律宾、印尼等地有经济影响力,但人口少,本地人占多数。中国本土忙着内战,没法投射兵力支持他们。 马歇尔主导的美国政策,不愿插手东南亚华人事务,因为怕引起地区乱局,影响美国利益。在马来亚,华人一度组织起来,但内部有问题,加上外部没援助,难成气候。美国在1949年后,对中国大陆实施贸易限制,马歇尔当国务卿时,推动对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大笔资金帮欧洲重建,但对中国就不同了,他主张封锁,海军在台湾海峡巡逻,挡住物资流通。东南亚华人力量散了,在泰国华人内部分成派系,争策略但没统一。 在菲律宾,华人做生意,但转不成政治力量。印尼独立后,华人经济活跃,但政府限他们的权利。马来亚紧急状态下,华人游击队在丛林活动,但因援助缺席逐步瓦解。马歇尔回国后,继续推欧洲援助,中国大陆经济压力大。东南亚各国华人建政权难,因为母国弱,本地人口不占优。马来亚华人试着联盟,但外部势力不帮手,失败了。美国政策不支华人独立,怕强大实体冒头。 马歇尔1951年从国防部长位子上退下来,回到弗吉尼亚州家。他在那儿过安静日子,看报散步。1959年10月16日,他在华盛顿医院过世,78岁。葬礼在阿灵顿国家公墓,士兵抬棺。新加坡1965年从马来西亚分出来,建了华人为主的政权。代表们签文件,宣告独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