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媒体报道:“闻泰收购安世后,未押注荷兰,而是派专家拆解产线、迁产能回中国,此

义气先义 2025-11-08 23:30:10

德国媒体报道:“闻泰收购安世后,未押注荷兰,而是派专家拆解产线、迁产能回中国,此举堪有谋略,荷兰试图以断系统权限、停工资施压,却漏算闻泰早搭备用系统、换国内供应链,中国基地反超研发,推出国产SiC模块,还断荷兰研发资金,最终让欧盟车企承压!” 说起这事儿,得从2019年那笔大买卖拉开帷幕。中国企业闻泰科技花了33亿欧元,把荷兰老牌半导体公司安世半导体全盘拿下。这家安世可不是小角色,它是全球功率半导体的大玩家,产品塞满了汽车、工业设备和消费电子的供应链里头。收购一敲定,外界就议论纷纷,有人觉得闻泰这是捡了个金饭碗,能借着安世的欧洲技术底子冲刺高端市场;也有人担心,中荷之间那点地缘摩擦,早晚会搅黄事儿。结果呢,六年过去,这笔投资没让闻泰栽跟头,反而搅动了整个欧洲芯片圈的池子,让欧盟车企直呼吃不消。 收购后,闻泰没像很多人想的那样,死死抱住荷兰基地不放手。相反,他们动作快得很,直接把重心往国内挪。安世在荷兰有几大工厂,产能占了大头,但闻泰从一开始就没把鸡蛋全搁一个篮子。早在交易谈妥前,他们就派人摸底,评估欧洲那边的政治风险。结果,收购尘埃落定没几个月,技术团队就上手拆设备、移生产线。不是说荷兰工厂一夜之间空了,而是逐步把核心产能和供应链往中国江苏基地调。为什么这么干?简单说,欧洲那边监管越来越严,欧盟老盯着中资企业,动不动就卡脖子。闻泰这步棋走得稳,转移的不是光杆设备,还有技术know-how和供应链节点。国内有现成的配套,供应商响应快,成本也低,产能一落地,效率就上去了。数据显示,安世中国子公司的产出很快就占到集团总量的七成以上,这不是吹牛,是实打实的转移成果。 荷兰那边一看不对劲,自然不干了。2025年9月底,荷兰企业法庭出手,冻结了安世全球30多个实体的资产,还切断了部分系统权限。啥意思呢?就是不让公司正常运转,员工工资都一度停发,试图逼管理层让步。法庭文件里直指安世治理有漏洞,怀疑中国母公司闻泰在“掏空”资产,把好东西全搬走。10月7日,法庭又下重手,直接撤了安世CEO张学政的职,让他没法插手董事会决策。荷兰政府还动用《货物可用性法》,这是他们经济安全工具箱里的杀手锏,能临时接管企业关键决定。表面上看,这招狠,权限一断,数据流转卡壳,供应链就乱套。可闻泰早有准备,他们在国内搭了备用系统,镜像了荷兰的软件框架,切换起来无缝衔接。工资问题也绕过去了,用跨境转账顶上,员工没散伙。荷兰这手施压,漏算了中方供应链的韧劲儿,本地供应商一接力,生产没停过。结果呢,安世欧洲那边资金链绷紧,研发预算被扣,实验室项目搁浅,产能下滑得厉害。 这事儿闹大后,中国商务部也没闲着。10月4日,他们发文禁止安世中国向荷兰出口产品,还卡了晶圆片和成品的出境。安世中国赶紧表态,说库存够用,能维持本地供货,但结算改成人民币,强化了自主控制。双管齐下,荷兰的压力更大了。安世作为汽车芯片大供货商,产品直供大众、博世这些欧盟巨头,一断供,生产线就得歇菜。沃尔夫斯堡的大众工厂,芯片短缺直接导致组装线停摆,工人闲置,交付延误。博世那边也缩减工时,通知满天飞。整个欧盟车企圈子慌了神,本来就为电动车转型愁芯片,现在又多一桩跨国纠纷。市场报告显示,2025年汽车SiC功率模块需求爆棚,全球市场规模预计从9.8亿刀窜到58亿刀,CAGR高达28.8%。安世本是这块的玩家,可欧洲产能一缩水,供应缺口就砸到车企头上。德国媒体直言,这波操作让欧盟汽车业承压不轻,供应链脆弱性暴露无遗。 安世的转移策略其实挺接地气的。闻泰没赌荷兰那点欧洲市场红利,而是直奔技术本土化。收购后,中国基地没光靠进口技术,而是快速迭代。拿SiC碳化硅模块来说,这玩意儿是电动车逆变器的心脏,效率高、耐高温,欧美垄断了好几年。安世中国团队借着迁移的东风,2022年起就推国产模块,填了国内空白。不是一蹴而就,他们分步走,先验证晶圆工艺,再优化封装,良率一步步爬升。现在,这模块效率比硅基高20%,直接用在比亚迪、长城这些车厂上,成本降了,交付稳了。反观荷兰,资金一断,研发就跟不上趟儿。法庭冻结后,实验室仪器闲置,项目延期,欧洲SiC市场份额眼瞅着丢。欧盟本想靠“芯片法案”重振雄风,花了430亿欧元补课,可中荷这档子事儿一出,暴露了外资依赖的痛点。车企们叫苦,供应商们补库存,可全球链条一扯,全世界都抖三抖。

0 阅读:0
义气先义

义气先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