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宰客这条道路走不通了,比亚迪整治阿三这招太狠了!年前印度买了1000辆电动大

娱妮相约娱乐 2025-11-08 23:07:58

印度宰客这条道路走不通了,比亚迪整治阿三这招太狠了!年前印度买了1000辆电动大巴,先交了50%订金拿到车壳子,后来又咬牙交了20%钱才发了电池。 结果电池装好车后却还是不能用,一问才知道车被远程锁死了! 先交定金拿半成品,再找各种理由拖欠尾款,本就是印度商家的惯用伎俩。 而这次比亚迪却从一开始就堵死了拖延的可能,50%订金只能拿到没有动力系统的车壳,想让车子能动起来,必须再付20%才能拿到电池,这套分步交付的模式,把主动权牢牢攥在了自己手里。 印度方面咬牙付了70%款项,本以为能顺利用车,没想到组装好的大巴全成了“摆设”,查来查去才发现,车辆早已被远程锁死。 这时候他们才恍然大悟,剩下30%尾款才是真正的“启动键”。 印度舆论里满是抱怨比亚迪“玩技术阴招”的声音,可比亚迪拿出合同条款一一比对,每一步交付和付款的约定都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远程锁车不过是按合同执行的风控手段。 但能把风控做到这个份上,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实打实的技术底气。 截至2025年5月,比亚迪累计申请专利已达6.4万件,平均每天申请42件,这种创新力度,让他们能把民用的智能控制功能,直接转化成商业交易里的“付款开关”。 国内车主用手机APP就能远程控制车辆启停,比亚迪不过是把这个功能升级优化,变成了针对企业客户的付款节点控制,本质上和银行按揭贷款的抵押逻辑没区别,只是用技术实现来得更直接。 比亚迪敢这么硬气,核心在于攥着全产业链的话语权。 电动大巴最关键的电池、电控、电机三大件,比亚迪全是自主研发生产,光商用车领域的累计研发投入就超过150亿元,相关专利申请数以千计。 这种自给自足的能力,让他们根本不用担心被外人卡脖子,想加远程锁就加,完全不用看零部件供应商的脸色。 但反观有些企业,核心部件全靠进口,别说搞远程锁车,能不能按时交货都要看上游脸色,自然不敢对印度客户提这么硬的条件。 比亚迪的技术实力更体现在车辆可靠性上,截至2025年初,印度35个城市里跑着2330台搭载比亚迪底盘的电动大巴,市场份额占到24%,相当于每四台电动大巴里就有一台带着比亚迪的技术基因。 其中最耐用的一台,已在印度坑洼的道路上跑了近70万公里,从来没掉过链子,比当地之前用的油车省了不少成本,维修起来也方便,各个城市的公交系统早就用得顺手了。 印度之所以只能乖乖付钱,说到底是离不开比亚迪的车。 如今印度政府正卯足劲推新能源转型,电动大巴是重要的门面工程,可本土企业根本造不出合格产品。 欧洲品牌倒是有技术,但价格比比亚迪高不少,且适应不了印度的高温和复杂路况,跑不了多久就容易出故障。 比亚迪的车刚好卡在这个市场缺口上,价格合适还耐用,成了印度公交系统的刚需品。 比亚迪还早早就铺好了后路,和印度本地的Olectra公司长期合作,自己只提供核心的底盘和电控系统,整车组装交给合作方完成。 这种合作模式既分摊了运营风险,又符合印度“本土化”的政策要求,就算印度想找税费借口罚款,也抓不到太多把柄。 其实这套针对印度的打法,比亚迪早就在欧洲市场练得炉火纯青。 现在欧洲26个国家的160多个城市里,跑着5000多台比亚迪电动大巴,为了更好服务当地市场,比亚迪不仅在匈牙利建了定制化生产工厂,还在英国设了售后中心,一套“技术输出+本地化运营”的组合拳打得相当老练。 用到印度市场上,不过是把这套成熟经验稍作调整就够用了。 那些抱怨比亚迪“不讲情面”的印度人,说白了就是没占到便宜。 对比山西那家实业公司被拖三个月还差点血本无归的遭遇,比亚迪用远程锁车的方式,不到一个月就收齐了尾款,效率不知道高了多少倍。 印度要是真有替代的底气,大可以找其他供应商接手,可看看市场份额就知道,短期内根本没人能接住比亚迪的盘子。 本土企业顶不上去,国际品牌要么贵要么不耐用,印度只能捏着鼻子付尾款。 这波操作里,比亚迪既没违规也没违约,只是把合同条款落到了实处,用技术手段守住了自己的权益。 以前印度靠着“先拿货后找茬”的套路,坑了不少中国企业,可这次碰上比亚迪这种技术硬、底气足的对手,宰客套路终于没了用武之地。

0 阅读:71

猜你喜欢

娱妮相约娱乐

娱妮相约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