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的代价是非常高的,绝大多数国家都付不起这个代价所以就搞不成工业。欧洲国家国家有先发优势可以让殖民地去承担这个后果,而殖民时代结束以后就基本锁死了小国工业化的可能。所以说我国的工业化极其不容易,接手的是一民国是90%以上的文盲率,遍地的赌馆、妓院,超级通货膨胀,一片废墟的城市。 工业化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一把双刃剑,好处显而易见,能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提升科技水平,但代价高得吓人,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启动工业化需要巨额资本,建厂房、买设备、搞基础设施,这些钱从哪儿来?很多国家根本凑不齐。结果呢,借债吧,利息滚雪球;印钱吧,通胀就炸锅。环境代价也大,工厂排污、资源消耗,导致土地退化、水源污染,后代买单。更别提社会成本了,农村劳动力涌进城市,失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稳。世界银行报告也指出,低收入国家工业化步伐慢,制造业占比从高峰后下滑,经济增长受阻。简单说,工业化不是扔钱就能成的,得有技术、有市场、有稳定环境,可这些对穷国来说太奢侈了。结果,全球有上百个发展中国家,真正完成工业转型的没几个,大多半途而废,或者卡在低端加工上,赚点辛苦钱而已。 欧洲国家为什么能先拔头筹?关键是殖民地这张王牌。先发优势不是天生的,是靠掠夺堆起来的。从16世纪开始,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这些国家通过海外扩张,抢原材料、卖工业品、榨取劳动力。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棉纺织业靠印度棉花,价格低到地板,工厂机器转得飞起。殖民地成了廉价原料库和倾销市场,欧洲的工业成本大幅压低。历史学家研究显示,殖民主义直接转移了财富:英国从印度、非洲抽走巨额资金,用来建铁路、造蒸汽机。法国从阿尔及利亚搞粮食出口,补贴本土农业和工业。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香料贸易,利润滚滚而来。这些国家把环境破坏、劳工剥削、社会动荡全甩给殖民地,自己在家门口享红利。CEPR的一项研究量化了:欧洲殖民对全球收入不平等贡献了三分之一,受益者就是那些宗主国。殖民时代,欧洲工业化像开了挂,资本积累快,技术迭代稳,市场全球通吃。没了这些外部缓冲,欧洲自己也扛不住高成本——想想大萧条时,英国工厂倒闭潮,失业率飙升。 殖民时代一结束,局面就翻转了。小国工业化基本被锁死,后殖民国家面临层层障碍。去殖民化后,非洲、亚洲很多小国独立了,但留下的遗产是畸形经济: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贸易逆差常年挂零。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小岛国或内陆小国,经济高度依赖单一出口,易受全球价格波动冲击,一场飓风或油价涨,就能让工业梦碎。制度问题更棘手,殖民者走时没留健全体系,腐败横行,政治不稳,投资环境差。联合国报告指出,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率不足10%,远低于全球平均。全球南方国家还得面对新殖民主义:IMF、世界银行贷款附带条件,逼你开放市场、削减补贴,结果本土产业被外资挤死。想想加勒比小国,旅游和农产品是支柱,想建工厂?劳动力贵、能源缺、市场小,起步就卡壳。欧洲国家呢?它们早工业化了,现在转服务经济,高科技出口,穷国想追,门都没有。结果,小国工业化成了镜花水月,经济增长靠援助和汇款,底层民众日子苦哈哈。 我国工业化为什么这么不容易?接手的是民国那摊子烂事儿。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经济烂到家。文盲率高达80%到90%,农村里九成农民不识字,城市工人也多半文盲,教育基础几乎为零。超级通货膨胀更要命,国民党后期印钞如流水,一袋米从几元涨到几百万,市民用车拉钱买东西,黑市乱成锅粥。城市一片废墟,八年抗战加内战,上海、南京、武汉这些地方,工厂机器炸毁,铁路桥断,东北工业区苏联撤军时拆走半数设备,留下空壳。GDP呢?1933年民国峰值才90亿美元,1949年更低,农业占国民经济70%以上,重工业几乎空白。赌馆妓院遍地,社会风气败坏,鸦片泛滥,治安差到匪帮横行。外债堆积,帝国主义封锁,外汇短缺。联合国数据显示,那时中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工业产值不到西方1%。从这起点起步,工业化谈何容易?得一边恢复生产,一边扫盲兴教,一边稳定物价,还得防外部压力。 但我国硬是咬牙干出来了。1950年代,一五计划启动,苏联援建156个项目,鞍钢、长春一汽这些重工业基地拔地而起。重工业比重从不足3%升到近50%,钢铁从13万吨到580万吨,电力从43亿度到73亿度。朝鲜战场上,志愿军顶住联合国军16国联军,保住东北工业区不失,这场局部战争严谨说,是新中国保卫边境、维护和平的正义行动,避免了更大冲突。国内剿匪百万大军,逐步清剿残匪,实控西北边疆,稳定后方。经济恢复期,土改分田,农业产值翻番,粮食从1.13亿吨到1.82亿吨,为工业腾空间。这些事儿并行推进,资源有限,靠全国动员。苏联模式学得来,但我国底子薄,调整了路径:强调自力更生,大跃进虽有弯路,但积累了经验。改革开放后,更是一骑绝尘,轻工业出口换外汇,重工业升级,高铁、5G这些现在领跑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