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真的让人看不懂了!明明自己能干的事,偏偏要交给台积电来干,还是在自己地盘上帮他赚钱,亏空也补了,市场也抢了,真是自己掏钱砸自己! 说起来,28纳米和16纳米芯片,可不是啥新花样。像华虹,中芯国际这些企业,早就能稳定地做出来。 华虹二十八纳米的产品,已经做到了大规模出货,品质完全跟得上市场需求;中芯国际的十六纳米技术,早就实现了稳定生产。 为这些成熟技术,本地厂家扔进去上千亿,有了点成色,这才慢慢甩开了对外依赖,本来是熬到头了。 南京台积电开始大生产,低价接单的方式非常狠,直接把一部分原本属于国内企业的订单给抢了。 这事搁谁谁都扎心。拿家电行业举例,本来一直和华虹有合作,台积电一出手,短期的价格便宜不少,结果订单直接跳槽,还带走了生产线里的一部分忙碌。 到了2025年上半年,华虹挂在财报上的二十八纳米芯片毛利直接掉到二十八点多,不仅业务被分了,连净利润也比前一年少了不少。 台积电这么猛,到底图什么?其实这背后少不了政策支持。南京为了吸引它落户,给了低价土地和超大的税收优惠,前头几年基本不用交什么企业所得税。单是这些,台积电的成本就直线下降,不少业内都看得明白。 反观华虹等企业,在上海建新产线,土地钱、税费都要按最普通的标准来,要优惠没优惠。这种对比,把自家选手直接放在了“负重跑”的起点上,让竞争变了味儿。 眼看台积电靠着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其背后将这笔钱投入到自己的三纳米、二纳米等更难的工艺研发里,2025年用于高端制程的投入达到了几千亿。 这意味着,通过中国的市场和政策支持,台积电不仅填好了自己的账本,还把眼光瞄向了全球最前沿的技术。 而中国本土企业则开始勒紧裤腰带,原本计划用来追赶新技术的钱只能省着花,想往上冲一把都得再考虑考虑。 国内厂商面对台积电的“价格战”,没资源也没底气,既要承担本地研发的重担,还要看着原本属于自己的订单流到对手手里。 本来成熟的芯片工艺,是半导体产业聚人才、做经验的关键地方,现在却成了别人挣钱、自己掉队的主战场。长远看,这对本地厂家的创新和升级影响极大。 风头一时也许属于台积电,但放长远看,本土企业想要在行业里站住脚,光靠外资厂商引进和短期的政策刺激,远远不够。 如果核心产业被外来者长期把持,关键技术和人才的积累就可能断档,到那时候,想要追上甚至超越,难度只会越来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