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是真的要出事了!美国人终于开始明白,台海开战不是美国在外海打一打那么简单,真打起来,美国本土也得挨炸。 美国长期以来享有的地理优势和本土安全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过去,许多美国战略家将本土视为一个相对安全的“后方”,远离全球冲突的直接影响,但如今,这种看法正被现实所打破。 随着远程精准打击技术的进步,太平洋的广阔水域已经不再是天然的防线。 比如,中国的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宣称的射程可以达到14000公里,这意味着其覆盖美国本土的任何核心城市都不在话下。 这种能力极大地改变了美国的安全评估,使得冲突的潜在波及范围从遥远的战场转移到了自家门口。 在防御方面,美国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东风-41不仅可以携带10个分导式弹头,还配备了高超音速滑翔体,这些武器的机动变轨能力,能够突破现有的反导系统,如“萨德”系统和“宙斯盾”系统的防线,形成对这些系统的饱和攻击。 此前,前国家情报官约翰·卡尔弗就曾警告,如果中美发生战争,冲突必定会波及到美国本土。 这个观点越来越被各方认同,也反映了美国在战略上的重大转变。 除了传统的军事威胁,经济和信息领域的脆弱性也同样值得关注。 中国目前持有超过1万亿美元的美债,并且是美国农产品的最大买家,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构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高盛的一项模拟分析预测,如果爆发地区冲突,可能会引发美国股市的灾难性暴跌,标普500指数可能在一天之内暴跌15%,其市场冲击力度甚至可以与一次军事打击相提并论。 而在信息战领域,传统的军事优势也开始遭遇挑战。 2023年,在环太平洋军事演习期间,中国的电子战部队成功干扰了美军“林肯”号航母的通信系统,导致舰载机无法正常起降。 美军内部部分人士对此事件高度关注,甚至给它起了个“珍珠港2.0”的代号,警示着高度信息化的现代军队可能在信息战中暴露出巨大的弱点。 与此同时,美国在全球的军事部署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风险。 传统的“岛链”战略,即通过一系列军事基地封锁对方的战略通道,现在显得越来越不可靠。 美国在冲绳、关岛等地的军事基地,都位于中国中程弹道导弹的打击范围内,这些导弹被称为“航母杀手”。 中国的“区域拒止/反介入”体系,正是以威慑并摧毁这些前沿基地为目标。在如此庞大的导弹库存和火力面前,这些基地的战时生存能力正变得日益不确定,成为“活靶子”。 这一切变化迫使美国重新审视自己的前沿部署和全球军事存在的风险与收益。 长期以来,美国习惯于以攻击其他国家为主,忽视自身可能遭受的反击。 但随着地理屏障的消失、无形战场带来的巨大经济代价以及前沿部署的脆弱性,华盛顿现在必须重新校准风险评估。 这种变化让美国的战略焦点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是否能够介入冲突,转向了如何理解并应对“不得不付出任何代价”的警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