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大量印人民币,去美国,去欧洲随便采购东西?其实理论上可以,比如你多印了100万亿人民币,很顺利的拿着人民币去美国买了一大堆的农产品、芯片、武器装备、医疗设备回来,美国也很顺利的收下了人民币,但下次美国采购中国的服装、家用电器、手机、半导体的时候,也全部用之前收下的人民币支付,问题就会立刻暴露。 首先得明确一个基本常识,货币这东西本质是信用凭证,印出来的钱得有实实在这些流出去的人民币就像回旋镖,兜了一圈又扎回国内市场,但此时市场上的商品被大量买走,货币却凭空多了100万亿,供需平衡一下就被打破了。 看看津巴布韦就知道,2008年他们疯狂印钞后,通胀率飙到每月79.6亿%,老百姓得推着装满纸币的车去买面包,钱比卫生纸还便宜,这就是活生生的教训。 委内瑞拉也没好到哪去,2016年通胀率高达254.9%,货架全是空的,普通人连基本生活用品都买不到。 更要命的是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还撑不起这么折腾。 美元之所以能偶尔靠印钞收割世界,是因为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57.39%,近90%的跨境贸易都用美元结算,有美国的经济实力和金融市场兜底。 但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占比还不到3%,跟美元比就是“小字辈”。 突然多出100万亿人民币,美国和欧洲的商家第一反应就是怀疑这钱要贬值,下次再做买卖可能直接摆手说“不收人民币,只收美元欧元”。 这就好比你开了张空头支票,第一次人家可能没察觉,第二次直接就把支票簿给你扔回来。 而且汇率这根弦一断,连锁反应能把外贸逼到死胡同。 本来1美元能换7块人民币,大量印钞后可能变成1换15,下次再去美国买芯片,原来100亿人民币能买的货,现在得花200亿,等于之前赚的便宜全吐回去还得倒贴。 美国拿着贬值的人民币买中国商品时,咱们等于是用实实在在的家电、服装换了一堆不值钱的纸币,这生意越做越亏。 2020年美国印了4.5万亿美元,结果不仅全球大宗商品涨价,自己国内也超市缺货、物价飞涨,底层老百姓日子过得比以前还难,这就是“出口通胀”最后反噬自己的典型,咱们可没理由重走这条路。 还有个死循环绕不开,一旦尝到印钞买货的甜头,很容易上瘾停不下来。 这次印100万亿,下次觉得不够用可能印200万亿,可外国商家又不傻,次数多了直接拒绝人民币结算,到时候咱们想买芯片、农产品就得用外汇储备。 2024年中国外汇储备大概3万亿美元,看着不少,但真要是靠这个兜底,根本经不住几次折腾。 更别说其他国家会跟着学,纷纷要求用本国货币结算,全球贸易链一乱,港口堆满没人要的货,集装箱堵得水泄不通,最后受伤的还是咱们自己的出口企业。 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国家靠疯狂印钞能长久占便宜。 魏玛德国当年为了还债印钱,结果马克贬值到一文不值;津巴布韦印到最后干脆放弃本国货币,改用美元。 人民币能有今天的国际地位,是靠无数企业辛辛苦苦做外贸、靠国家经济稳定增长攒下来的信誉,要是为了一时的采购便利就把这根基砸了,简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美国2020年到2021年印了7万亿美元,看似短期内买到了不少东西,结果不仅打乱了全球经济秩序,自己国内也通胀高企、贫富差距拉大,这前车之鉴就在眼前。 那些流出去又回来的人民币,最终会变成推高国内物价的“洪水”。 原来3块钱的馒头可能涨到30块,100块的衣服变成1000块,老百姓的工资没涨,购买力却直线下降。 企业也得跟着倒霉,进口原材料因为人民币贬值变贵,出口商品收到的是贬值的人民币,赚的钱还不够覆盖成本,最后只能裁员减产。 这就像给经济吃了剂兴奋剂,短期亢奋过后,就是更长时间的疲软,到时候再想挽回,付出的代价可比当初印的100万亿大多了。 这篇分析顺着你的观点展开,结合了真实通胀案例和国际货币数据,语言尽量通俗带点调侃。 你若觉得某部分需要补充更多案例、调整详略或改变风格,都可以随时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