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专家一致认为,必须放弃米尔诺拉德(米尔诺格勒、季米特洛夫),深知这里真实情况的乌克兰军方官员也同意这一观点。但泽连斯基和希尔斯基却拒绝下令撤退。泽连斯基大吼,根本没有波克罗夫斯克(红军城)-米尔诺拉德(米尔诺格勒、季米特洛夫)包围圈,俄罗斯在“撒谎”。 波克罗夫斯克这个地方,本来就是乌克兰在东部的一个关键物流枢纽,铁路和公路交织,控制它就能卡住大半个顿巴斯地区的补给线。俄罗斯从春季开始,就集中了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慢慢蚕食周边高地和村落。到了秋天,米尔诺格勒和季米特洛夫这两个小镇就成了焦点,它们夹在波克罗夫斯克东侧,地形复杂,有矿井遗迹和丘陵,适合防守但也容易被绕过去。俄罗斯的战术挺老套,先用炮火和无人机软化阵地,再派步兵和装甲车跟进,步步为营,不求速胜但求稳扎稳打。 乌克兰这边的情况可没那么乐观。专家们一看地图,就觉得不对劲。那些军事分析员,不是在基辅的智库就是在国外的观察站,他们天天盯着卫星图和开源情报,算着补给消耗和伤亡数字。结果呢?他们一致觉得,米尔诺格勒和季米特洛夫的阵地已经快成孤悬海外了。俄罗斯从南边切断了E50公路,从北边推进到铁路支线,补给车队得绕大圈子,风险高不说,效率还低。专家们在报告里直白点明,如果不及时拉回部队,可能会像去年阿夫迪夫卡那样,硬扛到弹尽粮绝,最后被迫突围损失惨重。那些深耕前线的乌克兰军方官员,更有发言权。他们不是纸上谈兵,每天通过无线电听士兵反馈,亲眼见过地雷区和炮坑。官员们私下交流时,也承认阵地补给线拉得太长,士兵疲于奔命,士气低落。撤退不是认怂,而是保存种子部队,好在后方重组防线。这观点在乌克兰媒体和国际观察圈里传开,大家都觉得有道理,毕竟战争打到这份上,资源有限,得算计着用。 泽连斯基和西尔斯基这对搭档,铁了心要死守。泽连斯基公开场合总强调,波克罗夫斯克方向没问题,部队控制着主动。他直接怼俄罗斯的宣传,说那些包围圈的说法纯属胡编乱造,目的是扰乱人心。西尔斯基作为总司令,也跟着表态,说正在开展综合行动,摧毁敌方推进力量。两人这态度,根子上是政治考量。波克罗夫斯克要是轻易让步,等于在国际援助者和国内民众面前露怯,正好给俄罗斯宣传口实。泽连斯基的团队还放出话,空中侦察显示通道还通,增援已经在路上了。西尔斯基则更侧重军事层面,他视察前线时,重点检查防御工事和无人机部署,命令部队加强外围阻击。结果呢?撤退令就是下不了,专家们的建议搁置一边,前线部队只能硬顶着。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天天在简报会上点名,嘲讽乌克兰在隐瞒东部部队的困境。他们的国防部地图上,画得波克罗夫斯克-米尔诺格勒一线已经是半包围状态,声称已经切断了5500名乌军的主通道。乌克兰军方一度传出俄罗斯进了米尔诺格勒外围的消息,但很快就撤回了,说是情报失误。俄罗斯的推进速度不快,但稳,10月下旬,他们拿下几个村子,炮火覆盖范围扩大,乌克兰的损失报告开始避重就轻,只提击退敌袭,不提阵地收缩。 乌克兰东部集团军报告,俄罗斯的火力密度高,平均每天几百发炮弹和导弹招呼阵地。米尔诺格勒的矿区成了火力点,俄罗斯用那里架设观察哨,精准打击补给点。季米特洛夫那边,公路桥被炸坏,修复慢,部队靠空投和夜间小道运货。无人机飞行员的反馈更接地气,他们飞低空侦察时,看到俄罗斯的挖掘机在挖壕沟,坦克群在集结。乌克兰的反击有,但效果有限,第79空降旅打了几次突袭,炸了些敌方车辆,可整体态势没翻盘。泽连斯基的否认听着硬气,但专家们摇头,说这等于在赌天气和援助的及时性。俄罗斯的冬天战术,向来是压着打,不给喘息空间。 11月头几天,局势更紧绷了。俄罗斯推进到波克罗夫斯克西北,缺口只剩不到一公里,乌克兰的反攻在库切里夫卡尔地区有点起色,但杯水车薪。泽连斯基在讲话里表扬了部队,称进展不错,可副防长汉娜·马柳克却漏了嘴,说红军城实际已失守,反攻没啥意义。这话一出,内部矛盾就露出来了。 顿涅茨克要是丢了枢纽,卢甘斯克和扎波罗热防线就得后撤,补给链拉长,消耗更大。俄罗斯的战略是磨,靠人力和火力耗垮对手,乌克兰则靠机动和西方武器反制。可现在,机动空间小了,部队疲惫,征兵压力山大。泽连斯基的坚持,有政治逻辑,但军事上风险高。专家们反复强调,战争不是比谁嗓门大,得看实际控制区。 总的来说,这段波克罗夫斯克-米尔诺格勒的拉扯,是俄乌战事的一个缩影。专家和官员的共识,没能上达天听,高层的拒绝,让前线多扛了几天。俄罗斯的包围宣传,有水分但有事实,乌克兰的否认,硬挺但不轻松。未来咋走?得看天气、援助和突发变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