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杀害小萝卜头的国民党特务杨钦典,偷偷将19名革命志士放出监狱,这一

悠然话史 2025-11-07 11:59:12

1949 年,杀害小萝卜头的国民党特务杨钦典,偷偷将19名革命志士放出监狱,这一举动让本该处极刑的他有了一个意外的结局!   2007 年河南郾城的小院里,杨钦典的葬礼没有披麻戴孝的喧哗。   被救志士的后代捧着泛黄的悼词,念到 “恩人” 二字时,老人的子女却红着眼摇头。   这个 97 岁的老人,到死都在说 “我是罪人,不是恩人”,棺木里还放着小萝卜头的纪念画像。   1999 年重阳节,79 岁的杨钦典拄着拐杖,在院角摆了个简易香案。   他从怀里掏出叠得整齐的白纸,上面是自己写的 “忏悔书”,对着重庆方向跪下磕头。   每年这天,他都会这样做,从 1960 年出狱回家起,从没间断过。   邻居问他为啥总对着西南方向磕头,他只说 “欠了人债,得还一辈子”。   那天下午,他还把攒的 50 块钱寄给重庆烈士纪念馆,附言 “给小萝卜头买块糖”。   1949 年 11 月 28 日清晨,重庆郊外的山路上,杨钦典坐在石头上抽烟。   身后是刚放走 19 名志士的白公馆,远处已能听到解放军的枪声,他没像其他特务那样逃跑。   烟抽完,他把枪扔到山沟里,朝着进城的方向走 —— 他要去自首,心里反而踏实了。   路上遇到溃败的国民党士兵,有人拉他一起逃,他说 “我犯了错,得去认错”。   当天下午,他走到解放军的岗哨前,举起双手说 “我是白公馆的看守,我有罪,也有话要说”。   1947 年春,重庆渣滓洞的牢房外,杨钦典第一次见到小萝卜头。   那孩子穿着不合身的衣服,隔着铁栏递给他一个皱巴巴的苹果,说 “叔叔,你吃”。   他愣了愣,没接,转身走了 —— 那时他刚当看守,只想 “少管闲事,混口饭吃”。   后来每次看到小萝卜头帮着传递纸条,他都假装没看见,心里却有点不是滋味。   他没想过,两年后自己会亲手参与杀害这个曾给过他苹果的孩子。   1938 年,18 岁的杨钦典在河南郾城的村口,跟着国民党征兵的人走了。   临走前,母亲塞给他一个布包,里面是几个窝头和一块银元,说 “活着回来”。   他本想当兵混口饭吃,没想到被编入军统,学了些 “抓人、看守” 的本事。   1945 年调到重庆时,他看着街头的特务抓人,心里怕得慌,却不敢说 “不想干”。   那时他以为 “跟着走就行,不会出大事”,没料到自己会一步步滑向深渊。   1950 年的重庆监狱里,杨钦典坐在审讯室,面前摆着纸笔。   他从 18 岁参军写起,到参与杀害小萝卜头,再到放走 19 人,写了整整三天。   写到小萝卜头被杀的那晚,他哭着停了笔,说 “我对不起那孩子,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被他救下的志士们得知后,联名写信给法院,说 “没有杨钦典,我们活不到今天”。   最终法院判他 15 年有期徒刑,他当庭说 “谢谢政府给我赎罪的机会”。   1960 年秋,杨钦典拿着提前释放证明,站在监狱门口,却不敢回家。   他怕村里人知道他当过特务,怕母亲知道他犯的罪,在县城的桥洞住了三天。   后来还是母亲托人找到他,见面没骂他,只说 “回来就好,好好做人”。   回村后,他承包了村后的荒地,每天天不亮就去种地,从不跟人提过去。   有孩子问他 “杨爷爷,你以前在重庆干啥”,他只说 “干过错事,现在好好种地赎罪”。   如今,河南郾城杨钦典的老家,还保留着他当年住的土坯房。   屋里的木桌上,放着他写的厚厚一叠 “忏悔书”,还有被救志士们给他寄的照片。   重庆白公馆纪念馆里,提到他时,会展示他当年放走 19 人的路线图,也会提到他的罪行。   讲解员总会说:“杨钦典的故事告诉我们,再黑暗的人,也能找回良知,关键是敢不敢回头。”   这个曾双手染血的特务,终以 “赎罪者” 的身份,在历史里留下了复杂却真实的一笔。     信源:杨钦典的“黑”“红”人生——人民网

0 阅读:53

评论列表

用户93xxx58

用户93xxx58

2
2025-11-07 12:25

看到最后也不知道为啥杀小萝卜头

猜你喜欢

悠然话史

悠然话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