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核战爆发,中国撑不住一小时?俄专家:中国一旦翻开底牌10分钟便可逆转。2015年那场莫斯科安全会议上,俄罗斯前战略火箭军总参谋长维克托·叶辛一句话掀起惊涛骇浪——“中国的核力量在美国首轮打击下撑不过一小时”。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当年,中国的核力量确实存在一些限制。数量上,远不及美国庞大的战略核三位一体,美国拥有数千枚核弹头,而中国只有几百枚核弹头。 部署方式也相对集中:大量导弹依赖固定发射井,虽然稳定,但一旦遭到精确打击,其生存能力明显受限。 海基力量和机动发射能力尚未完全成熟,这使得外界普遍认为,中国在面对美国首次打击时,难以保持足够的反击能力。 叶辛所说的“撑不过一小时”,并非全盘否定中国核威慑的效力,而是指在首轮攻击中,中国固定设施和一部分未机动的核力量确实面临巨大压力。 这也是当时国际社会热议的话题:核武器不仅是数量的比拼,更是生存能力、机动性和二次打击能力的较量。 实际上,中国在2015年前后已经开始强调“二次反击”战略。所谓二次反击,就是在敌方发起首次打击后,仍然能够保留足够的核力量进行报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在导弹机动性、隐蔽发射设施和地下工事上做了大量部署。 这一战略思路表明,中国的核威慑不追求与美国数量上的对等,而是追求“有效反击”。 哪怕面对首轮打击,中国也能够保留核反击能力,让潜在对手明白,一旦发动核攻击,代价将是毁灭性的。这种思路不同于冷战时期苏美之间的单纯核竞赛,而是强调生存能力和威慑效果的平衡。 近年来,中国核力量的发展进一步验证了这种战略方向。从2015年到现在,中国的核武器数量有所增加,尤其是在机动性和隐蔽性上取得了显著进展。 洲际弹道导弹的机动发射能力大幅增强,部分新型导弹可以在复杂地形和长距离公路上进行快速转移;核潜艇和海基核力量的现代化,也让核打击力量的分布更加多元,增加了敌方难以一次性摧毁全部核力量的可能性。 同时,地下指挥设施、隧道和深地掩体的完善,使核力量在遭遇大规模打击时,仍有能力迅速组织反击。 这些变化意味着,中国的核威慑已经从单纯的“存在型”威慑,转向“有效型”威慑。 所谓存在型威慑,是指仅仅拥有核武器即可产生心理威慑效果;而有效型威慑,则要求即便在首轮打击下,核力量仍能存活并实施报复,从而保证战略稳定和对潜在敌手的震慑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核威慑理念一贯强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并以防御和报复为核心。这意味着,中国不会主动挑起核冲突,但一旦遭受核攻击,潜在敌人将面临不可承受的损失。 这种策略结合隐蔽、机动和地下部署,使得核力量在战术和战略层面都具备极强的存活能力。 在全球战略格局中,美国的核力量仍然在数量和技术上领先,但中国通过二次反击能力、机动发射体系和地下设施建设,确保了战略平衡。 换句话说,即便叶辛当年提出的“撑不过一小时”的假设在数字上有一定依据,中国依靠现代化的核部署和战略思维,可以在10分钟内快速调整、翻开底牌,实现局势逆转。这也是为什么在战略层面,中国核力量的威慑力仍然不可忽视。 中国核力量的发展经历了从弱到强、从数量单纯增加到质量和生存能力兼顾的过程。 首轮打击的脆弱性在早期存在,但通过机动导弹、地下工事以及二次反击能力的建设,中国核威慑已经从被动防御转向有效震慑。 现代核战略强调的不只是炸弹的数量,而是能否在关键时刻生存下来并实施反击,中国在这方面的努力显而易见。 过去十年,中国在核技术、导弹机动性、地下设施和战略布局上不断进步,使得核威慑从“存在型”升级为“有效型”。 战略核力量的存活性和灵活性,足以让潜在对手在考虑任何核行动时权衡高昂代价。 也就是说,今天的中国核力量,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一个在危机时刻能迅速反击、震慑敌人的综合系统。 中国核威慑的演变告诉我们:核战略不仅关乎数量,更关乎智慧与生存能力。 通过隐蔽部署、机动发射和地下工事建设,中国已经将核威慑从理论上的心理威慑,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略能力。 即便面对强敌首轮打击,中国依然有能力在极短时间内逆转局势,实现报复性打击。这种能力,让任何潜在敌手都必须认真考虑行动代价,形成有效震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