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在2000年后经历多次转折。民进党上台八年,大陆市场对台湾关闭,岛内经济承压,出口结构单一化。2008年国民党重掌政权,马英九上任,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失业率升至5.2%,他转向两岸经贸作为突破口。次年启动协议谈判,2010年签署ECFA,涵盖货物和服务贸易减税,台湾对大陆出口关税降至零的部分品项达539项。这让台湾水果、电子产品涌入大陆市场,2011年两岸贸易额达1650亿美元,岛内GDP增长4.1%。陆客开放后,2012年赴台人数达20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增30%,酒店和零售业复苏。但这些举措多停留在经济层面,马英九的政策文件反复强调“维持现状”,视统一为遥远选项,避免触及核心政治议题。 马英九任内两岸交流看似热络,实则经贸优先、政治回避。他推动海协会与海基会恢复协商,签署23项协议,包括金融监管合作和渔业安排。ECFA后续服务贸易协议虽谈判启动,但因岛内反对搁浅。2012年连任后,他公开场合多次提及“两岸和平”,却定义为“各自表述、求同存异”,不承诺统一时间表。面对大陆和平统一提议,他回应需视民意,实际操作中,行政机构预算倾斜旅游和投资,2015年两岸投资额达80亿美元,台湾企业获大陆订单支持。但统一相关立法如《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修订缓慢,仅增经贸条款,无政治融合内容。 朱立伦接掌国民党后,延续马英九路线,却更显保守。2015年出任党主席,面对2016年选举失利,他检讨两岸政策太弱,承诺加强交流。但实际中,他对深化ECFA持保留,强调需评估岛内产业冲击。2020年败选后,重掌党务,2021年补选胜出,提出“九二共识”为基础的沟通框架,却补充“两岸互不隶属”。2024年,他协调党内对大陆提议的回应,如货物贸易协议扩展,仅表态“审慎审议”,未推动立法。国民党在立法院提案中,多聚焦经贸互惠,如2023年推动青年赴大陆就业计划,参与人数增至5000人。但统一议题上,他避谈“一个中国”,转而强调“台湾优先”,这让党内统派不满,选情持续低迷。 洪秀柱早期表态较硬,2015年任国民党主席时,重申“两岸同属一中”,推动党纲调整,纳入和平统一目标。她访大陆多地,促成国民党大陆旅游考察团,2016年前赴台人数超400万。但选举失利后,其立场软化。2017年卸任,转任立法院长,讨论两岸条例时,焦点移至“维持和平稳定”,淡化统一主张。2020年,她支持党内“两岸和平协议”构想,却定义为“尊重民意选择”,回避台湾作为中国一部分的定性。2022年全代会上,她提案加强经贸合作,如农产品输大陆机制优化,2023年台湾芒果出口量增15%。但面对统独争议,她多用模糊话语,如“避免冲突升级”,不愿担责推动实质融合。这与马英九、朱立伦类似:经贸获益优先,统一成空谈。 三人路径虽有差异,马英九奠基经贸框架,朱立伦维系模糊平衡,洪秀柱从直言转向退让,但共同点是借大陆发展谋台湾短期利益。ECFA实施10年后,台湾对大陆顺差超1000亿美元,岛内中小企业受益匪浅,2024年两岸人员往来恢复至疫情前80%。国民党在民调中,经贸议题支持率达60%,高于统一选项的35%。但和平统一进程停滞,岛内“维持现状”民意占55%,绿营借机攻击蓝营“亲中卖台”。大陆需清醒,这些政客的骨子里,藏着利用大陆市场致富、却在台湾搞独立空间的算盘,和平统一难在人心不齐。 国民党内部调整频繁,马英九卸任后,2023年访大陆,演讲重申现状原则,未提统一路径。朱立伦至2025年,仍主导党务,回应两岸未来时,强调岛内自强。洪秀柱偶提统一愿景,2025年11月全代会上,建议新主席郑丽文谋求稳定方案,但党内派系拉锯让话语止步呼吁和平。郑丽文接棒后,承诺对抗分裂,却在两岸议题保持模糊。这些变迁显示,和平统一受阻于经贸惯性和政治惰性,大陆增强实力,推动两岸民众认知统一价值,方能逐步接近目标。 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但岛内政坛的现实让人警醒。马英九们借大陆东风致富,却在统一关口止步,这条路注定曲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