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美国交通部长宣布 11月6日,美国交通部长皮特·布蒂吉格确认,全美40个主要机场的运力将削减10%。这项紧急措施的直接诱因,是联邦政府再度面临停摆危机所引发的航空管制人员短缺。表面上看,这只是一项应对预算危机的技术性调整,但其本质却是美国政治极化背景下,国家治理能力持续退化的又一个危险信号。 一场早已注定的“瘫痪” 美国联邦政府停摆的幽灵,已是华盛顿的常客。2013年、2018年、2019年……短短十年间,这场两党拉锯战反复上演,每一次都像钝刀割肉,削弱着国家机器的运转能力。今年,预算僵局再度升温,共和党与民主党在军援、边境墙等议题上针锋相对,导致关键部门拨款法案迟迟未能落地。 “庙堂之上,朽木为官。”这句古话恰似当下美国政治的现实写照。航空管制系统作为高度依赖联邦资金的核心部门,首当其冲。近三万名空管人员中,约两成面临薪资冻结与培训停滞,部分关键岗位流失率攀升至15%。更讽刺的是,2023年美国政府债务规模已突破33万亿美元,公共服务的“毛细血管”却在资金断流中逐渐枯竭。 航班削减,只是冰山一角 布蒂吉格站在发布会镜头前,试图用“技术性调整”轻描淡写。但明眼人都懂,这场运力收缩绝非偶然。洛杉矶国际机场、纽约肯尼迪机场、芝加哥奥黑尔机场……全美吞吐量前40的航空枢纽集体“瘦身”,意味着每日超5000架次航班可能消失。 一名资深机长私下吐槽:“空管中心的对讲机里,抱怨人手不足的声音比雷达提示音还密。”去年亚特兰大机场就因空管短缺爆发大规模延误,旅客在候机厅打地铺的画面登上热搜。如今运力再砍一成,相当于把本就紧绷的弦又拧了一圈。 政治恶斗的代价,最终转嫁给了普通人。商务旅客可能错过关键会议,探亲家庭被迫支付翻倍改签费,就连跨境电商的物流链也会像打结的绳子般滞涩。更深远的是,航空业约占美国GDP的5%,运力萎缩或将波及旅游、物流、制造业等二十余个关联产业。 华盛顿的政客们还在为预算案争吵,而一架架航班的起落架上,已经绑满了民众的焦虑。 谁的天空在坍塌? 这场运力削减,暴露的不仅是航空系统的脆弱,更是西方治理模式的深层危机。当短视党争取代长远规划,当“甩锅文化”碾压责任担当,公共服务便成了最先被牺牲的棋子。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若政治极化继续撕裂社会共识,今天消失的可能是航班座位,明天坍塌的又会是什么?每一位拖着行李箱在机场狂奔的旅客,或许都该问问: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天空? 各位读者怎么看?欢迎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