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立刚认为台积电在南京建厂,千亿营收两百亿利润,帮台积电弥补各种亏空的同时,也阻

薛彤作琴 2025-11-06 15:59:13

项立刚认为台积电在南京建厂,千亿营收两百亿利润,帮台积电弥补各种亏空的同时,也阻碍了大陆自己芯片产业的发展,毕竟台积电南京厂生产的都是成熟制程的芯片,这些芯片我们都可以自己生产,结果现在平白无故就让给了台积电,自家芯片产业反而受到了挤压,是对中国芯片产业的一个巨大打击! 台积电南京厂的 “吸金能力” 背后,是对大陆成熟制程市场的深度占据。这座 12 英寸晶圆厂主要生产 28nm、16nm 等成熟制程芯片,这些芯片广泛用于汽车电子、物联网设备等领域,正是大陆芯片产业重点突破的方向。 根据台积电年报,南京厂每月能生产 4 万片 28/22nm 晶圆和 2 万片 16/12nm 晶圆,2024 年营收占其全球总营收的 3%,看似占比不高,但在大陆成熟制程市场中,这个规模足以形成竞争压制。 要知道,大陆专注成熟制程的华虹公司,2024 年营收同比下降 11.36%,利润更是暴跌 80.34%,而中芯国际的利润也下滑了 23.3%,项立刚直言这种业绩波动与台积电的市场争夺有直接关联。 更关键的是,南京厂的盈利正源源不断地填补台积电海外扩张的 “窟窿”。 2024 年台积电海外厂区中,只有中国大陆的南京厂和上海厂实现持续盈利,三年累计获利达 153.2 亿元人民币,而美国、日本、欧洲厂区合计亏损超 100 亿元。为了维持海外布局,台积电还从各国政府拿到巨额补贴,仅 2024 年就累计获得 160.43 亿新台币补贴,其中美国政府单独提供了 15 亿美元。 即便如此,海外工厂仍需南京厂的利润输血,这种 “大陆赚钱补海外亏空” 的模式,让项立刚尤为不满,他在专栏中指出,台积电是在用大陆的市场资源反哺其服务美国战略的产能布局。 项立刚的核心担忧在于,成熟制程是大陆芯片产业崛起的 “起点战场”,却被台积电提前占据了先机。成熟制程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是国内企业实现技术积累和资金回笼的关键领域,目前大陆已建成 40 座以上芯片制造工厂,大多聚焦 28nm 及以上制程。 但台积电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规模效应,能以更低的成本生产更高良率的芯片,自然吸引了大量本土客户。 比如新能源汽车厂商为保证供应链稳定,更愿意选择台积电的成熟制程芯片,这就导致中芯国际、华虹等企业的产能利用率难以提升,而芯片制造又是重资产行业,闲置产能意味着巨额投资无法回收,长期下来会削弱企业的研发投入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台积电南京厂还享受着政策红利。作为外资企业,其在土地、税收等方面获得不少优惠,2024 年更是凭借 “已验证最终用户” 地位,无需单独申请许可证就能获得美国设备供应,这让依赖国产设备的本土企业在成本和设备稳定性上都处于劣势。 不过这种优势可能即将消失,美国已通知台积电,南京厂的豁免地位将在 2025 年底撤销,未来获取先进设备的难度会大幅增加。有分析认为,这可能促使台积电将南京厂更多转向 28nm 等低制程产能,而这恰恰是大陆企业最具竞争力的领域,竞争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剧。 大陆市场对成熟制程的需求本是本土企业的机会。随着汽车电子、智能家居等产业的发展,2024 年大陆成熟制程芯片市场规模突破 2000 亿元,年增长率达 12%。项立刚强调,这个市场本该成为培育本土芯片企业的 “沃土”,毕竟中芯国际的 14nm 制程已实现量产,华虹的 28nm 特色工艺也能满足多数场景需求。 但台积电的进入分流了大量订单,使得本土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技术迭代速度被迫放缓,而芯片产业的发展恰恰需要 “市场反馈 - 技术改进 - 规模扩大” 的正向循环,一旦这个循环被打断,自主化进程就会停滞。 现在行业内对项立刚的观点存在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台积电带来了先进的制造经验和供应链资源,也有人认同其 “挤压本土产业” 的判断。 但不可否认的是,台积电南京厂的盈利数据与本土企业的业绩下滑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反差已经引发了对 “外资产能与本土产业关系” 的重新思考。如何在开放市场与产业保护之间找到平衡,避免 “为他人做嫁衣”,或许是比单纯指责更值得探讨的问题。 信息来源:台积电 2024 年股东会年报,台积电官网

0 阅读:0
薛彤作琴

薛彤作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