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突然宣布了不支持乌克兰加入欧盟的态度。 11月5日的这番话,他把口风掐得很死:现在不支持,将来也不会支持,并把方向指向“伙伴关系”。这一下子把乌克兰的时间表添了变数。 紧他提到匈方已有不少投入,据其公开说法包括接纳避难人员、安置儿童、供电以及人道援助,且援助资金里有匈牙利纳税人的钱。这类表述本就强调“自家承压”。 同一天,欧盟发布年度扩大报告,给出一个参考节奏:入圈谈判目标在2028年底前推进,最早2030年接纳新成员,但法治与反腐要拿出实打实进展。时点与条件并列摆出,门槛清晰。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当天也出面,希望得到支持。但欧盟扩员要全体一致,这个程序环节本身就把“不支持”的权力保留给任何一个成员。 现实例子摆在前面,北马其顿曾因名称与双边争议被拖了多年。规则没有变,卡点就在“一致同意”,谁不点头,车就不动。 回到布达佩斯,近年匈方更关注边界管控、能源输入结构与通道安全,这些压力都会折进对外态度。自家承压越重,对外扩圈就越谨慎。 对照一下邻边的做法,波兰在援乌层面更积极,但也在粮食与运输上多次设限,说明成员国内部衡量都有成本表。这套权衡同样会影响投票。 再看基辅这边,过去两年在司法、反腐、国企治理上持续推改革。但战时环境增加了执行难度,外界评价也更看重可核验的成效。 拿克罗地亚2013年入圈作参照,人家体量更小、环境更稳定,流程跑得更顺。乌克兰体量大、处境特殊,推进就更讲究节奏与节点。 这次欧尔班的表态,不是把门关死,而是把门的铰链掰得更紧。要想继续往前,还是两头发力:一头是乌克兰把关键改革做扎实,一头是成员内部把分歧磨到可接受。 规则写在台面上,程序也写在台面上。接下来就看成绩单和协商能不能对上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