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老板娘一句“排队去”,把印度婆罗门游客当场整不会了。 抖音上那条1200万赞的视频,拍的就是这尴尬:高种姓在中国不好使。 视频里的老板娘姓张,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开了家小饰品批发店,那天下午正是进货高峰,柜台前挤着七八个客人,有扛着大黑包的批发商,也有像这位印度游客一样来淘货的散客。 印度游客穿着熨帖的棉质长袍,手腕上戴着银质手环,一进店就径直走到柜台最前面,用带着口音的英语喊着“给我拿最好的款式”,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理所当然。张老板娘正忙着给前排的批发商打包,头都没抬就指了指队伍末尾:“先排队,按顺序来。” 游客愣了一下,似乎没反应过来,又往前凑了凑,特意强调自己是“婆罗门”,还掏出手机翻出一张自己在印度参加宗教仪式的照片,身边围着几位弯腰行礼的当地人。他以为这个身份能让自己获得特殊对待,可张老板娘只是抬了抬头,眼神里带着困惑:“婆罗门是什么?在我这儿,不管是谁,买东西都得排队。” 周围的客人忍不住笑了起来,有个常年进货的老客户搭话:“张姐这儿从不开后门,别说婆罗门,就是天王老子来了也得按规矩办。”这话让印度游客的脸瞬间涨红,他站在原地犹豫了几秒,看看拥挤的队伍,又看看一脸坚决的老板娘,最终还是不情不愿地走到了队尾,嘴里还小声嘀咕着什么。 这段视频火了之后,很多网友留言说“干得漂亮”,也有人好奇“婆罗门到底有多特殊”。了解印度社会的人都知道,种姓制度在当地延续了上千年,婆罗门作为最高种姓,在传统社会中享有诸多特权,不用从事体力劳动,还能接受最好的教育,甚至不少低种姓人群见了他们都要主动避让。这位游客显然习惯了这种身份带来的便利,却没料到在中国,身份、种族、等级都抵不过“排队”两个字。 张老板娘后来在采访里说,开了十几年店,接待过来自几十个国家的客人,黑人、白人、亚裔都有,不管是带着翻译的大客户,还是背着双肩包的散客,她始终只认一个规矩:先来后到。“义乌这地方,每天都有几十万外商来来往往,要是没个统一的规矩,生意根本没法做。”她记得有一次,一位中东富豪想花双倍价钱插队拿货,也被她婉拒了,“钱再多,也不能坏了规矩,对其他客人不公平。” 义乌国际商贸城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每年吸引着超过50万人次的境外采购商,这里汇集了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品,也容纳了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身份的人。但这座城市的包容,从来不是无底线的纵容,而是建立在“人人平等、遵守规则”的基础上。义乌商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常驻义乌的外商超过1.5万人,登记在册的境外商户达1.3万家,之所以能维持如此有序的商贸环境,核心就在于“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共识。 那位印度游客或许到最后都没明白,不是他的身份不够尊贵,而是在中国的社会语境里,“特权”从来没有生存的土壤。我们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习俗,但绝不接受任何形式的等级歧视和特殊待遇。就像张老板娘说的:“你来买我的东西,我欢迎,但你得守我的规矩;我卖你的商品,公平交易,不看身份只看诚意。” 这种平等观念,早已深深融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公共场所的排队秩序,到职场上的公平竞争,再到日常交往中的相互尊重,我们始终相信,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没有谁天生就该享有特权。而这,正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底线。 视频的走红,不仅仅是因为“高种姓碰壁”的戏剧性,更因为它戳中了大众对“规则公平”的认同。在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里,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难免会产生碰撞,但只要坚守“人人平等、遵守规则”的原则,就能找到和谐共处的平衡点。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