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前陆军副总司令刘湘滨,在接受赵少康采访时说:台湾是一个岛,制空权、制海权是关

物规硬核 2025-11-06 14:57:05

台湾前陆军副总司令刘湘滨,在接受赵少康采访时说:台湾是一个岛,制空权、制海权是关键,台湾没有这方面的优势,如果打地面战,战场在台湾,损失会非常大!   刘湘滨的论断建立在对台海军事格局的精准剖析之上,作为岛屿经济体,台湾70%的石油、85%的粮食依赖海运,而解放军东部战区已构建起覆盖台海全域的立体打击体系。   2024年环台军演中,解放军3小时内出动120架次战机,台空军仅以48架次应对的悬殊对比,暴露出台军在制空权争夺中的全面劣势。   在制海权领域,解放军052D、055型驱逐舰与岸基反舰导弹形成的"拒止体系",使台湾海军41艘舰艇陷入绝对被动。   美军太平洋司令部2025年推演显示,解放军可在72小时内完成对台湾的海上封锁,而台军潜艇部队仍在使用上世纪产物,反潜能力几乎为零。   刘湘滨特别强调地面战的毁灭性后果并非危言耸听,历史经验显示,1950年海南岛战役中,国民党军虽占海空优势,但解放军夺取制空制海权后,3万余人被歼、6万余人溃逃。   如今台湾人口密度是当年海南的8倍,西部平原密集分布着台积电等核心工业设施与交通枢纽,台防务部门秘密评估报告揭示:仅台北、高雄两地的基础设施损失就可能超过8000亿新台币,相当于全年GDP的12%。   这种判断在台军训练现状中得到印证,台军最大规模演习的核心任务是保护政要安全,而非提升实战能力。   更严峻的是,台军现役330架战机中,62%为服役超20年的老旧机型,而解放军东部战区先进战机已突破500架,配备覆盖全岛的空对空导弹。   当"台军战机刚离地30公分就可能被击落"成为军中常识时,所谓"防御"早已沦为笑谈。   针对民进党当局寄望的"外部支援",刘湘滨给出冷峻判断:美国在台海没有局部优势,解放军东风-21D、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构成的"航母杀手"体系,使美军航母战斗群在第二岛链内生存概率极低。   2025年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报告》明确表示避免直接军事介入台海,美军印太司令部也承认兵力集结需7-10天,而解放军早已掌握战场主动权。   这种判断在军事技术层面得到验证:当台军还在为升级E-2K预警机挣扎时,解放军空警-600预警机已搭载比美军更先进的雷达系统。   美国向台出售的"雄风"导弹,在解放军高超音速武器面前更显苍白,DF-17导弹的"水漂弹道"技术,使美军现有拦截系统形同虚设。   刘湘滨的言论本质上是军事专业对政治化防务的纠偏,台当局2025年防务预算飙升至6800亿新台币,却将70%资金投入"雄风"导弹等"不对称作战"装备,忽视基础防御体系建设。   这种"砸钱买安心"的思维,正如其所言:"只会形成越备战越危险的恶性循环,"   真正的安全密码藏在两岸经济融合的密码中,2024年两岸贸易额达2800亿美元,大陆持续保持台湾最大贸易伙伴地位。   当东盟国家明确表态"不介入台海争端",当美国在印太的军事优势持续消退,台湾的生存之道愈发清晰:唯有通过政治对话消弭分歧,以经济融合夯实互信,方能避免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刘湘滨将军的警示,实则是给"台独"势力敲响的警钟,从军事层面看,两岸军力代差已非简单数量堆积,而是体系化作战能力的质的飞跃。   当解放军火箭军能以每秒7公里速度突防的DF-17高超音速导弹,与能覆盖全岛的远程火箭炮形成火力网时,任何"以武拒统"的幻想都将成为现代战争史上的黑色幽默。   但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种军事劣势背后折射出的战略机遇,大陆提出的"新大陆计划"与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框架,正为台湾提供前所未有的转型契机。   当台湾半导体产业深度嵌入大陆产业链,当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形成制度性对接,和平发展带来的红利远超任何军事冒险的收益。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1945年台湾光复时,陈仪将军说"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岛",2025年的今天,刘湘滨将军用军事数据证明这个判断,两岸关系的发展轨迹始终在证明:武力对抗没有出路,和平统一才是正道。   当台湾社会开始正视这种现实时,或许就是两岸真正走向和解的起点,这种和解不仅是军事上的非战之约,更是经济上的共生共荣,最终指向民族复兴的历史必然。

0 阅读:1

猜你喜欢

物规硬核

物规硬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