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宣布了。 据多家美媒报道,特朗普表示不会把“战斧”巡航导弹转移给乌克兰,这被解读为收紧远程打击工具的外放。我这里的立场很清楚:这一步是在控制风险。 2023到2024年,美方给乌克兰的是ATACMS和海马斯配套弹药,英国、法国提供了“风暴阴影”和“SCALP”。对照来“战斧”通常在1600公里级,量级更高。核心意思不变:不给“战斧”,就是不把最远的一档拿出来。 美军惯常从“伯克”级驱逐舰和攻击潜艇发射“战斧”,乌克兰没有这类平台。英法给的是空射弹,乌军战机改装后能用。现实条件摆在那里,能接得住的才有可能给。 去年美方交付的ATACMS有射程受限版本,并且强调用于前线目标。如果“战斧”进入战场,打击范围会深入对手纵深。把边界拉得太远,风险就上去了。 国内公开资料里,我军的“长剑”系列是自用的远程巡航导弹,外界一般认为覆盖千公里级。各国对这类远程武器的外放都很谨慎,开启之后会带来连锁反应。 今年G7关于冻结的俄罗斯资产讨论,多集中在收益的用途,细节仍在继续讨论。美方更倾向处理收益而非动本金的说法,媒体有过提及。资金层面的做法同样是稳步推进。 俄方此前多次把远程导弹外供认定为升级信号。不把“战斧”列入,能降低误判概率,减少额外风险。 乌军当前更常见的是无人机群、空射巡航导弹和地面火箭系统,目标多集中在补给、港口、机场。“战斧”不来,作战方式不会因一个型号彻底改变,还是沿着现有组合继续推进。 美军端来“战斧”正在往Block V更新,海军需要留量保障训练和部署。印太与中东的任务也在占用弹药,分配优先级很现实。 回到今天这句话,释放的是“控节奏”的意思。对外界来说,比口号要更直接,动作传达出来的才是关键。 不把“战斧”给乌克兰,并不等于抽身不管,而是把高风险的那一档暂时按住,避免冲突外溢。 收住这一笔后,补给线、雷达站、机场仍旧是焦点,各方在可控范围内继续出手,场面不会失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