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美国前众议长南希·佩洛西突然宣布了她的最新表态,在11月4日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采访时,点名痛批特朗普,并列出五项指责。 11月4日这个时间节点不算早,佩洛西85岁又回到镜头前,直奔主题点名特朗普。据多家媒体的播出内容,她把话说得很硬,明显是把话摊开讲。 她先拎出不认2024年选举结果这件事。据媒体在艾奥瓦州集会的录音记录,特朗普上个月公开称“2024年的票不算数”,还鼓励支持者去州议会请愿重新计票。对照英国近年几次选举,败方承认结果是常规动作,这样流程才能继续往前走。佩洛西的指向很明确:结果要认,社会秩序才能稳定。 紧接着是对立法环节的掣肘。10月15日审议“联邦选举公平法案”,据《国会山报》报道,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喊话称这是“阴谋”,并私下施压部分议员投反对票;最终以218比215通过,还有三名共和党议员在压力下仍投了赞成票。拿加拿大议会的做法对照,各方一般把争论放在程序里,不把个人影响力压到投票上。佩洛西的意思很直白:机构不该被个人意志左右。 第三点落在移民议题。11月1日得克萨斯集会上,特朗普提出“非法移民一律遣返”的强硬表述,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当日发声明,批评这是把群体标签化。看新西兰的做法,哪怕有分歧,也尽量把讨论放在规则与数据层面。佩洛西的担心是分裂情绪会被进一步激化。 第四条是对外承诺的稳定性。10月22日北约防务会议期间,特朗普在视频中提到若欧洲国家预算不到2%就考虑撤兵,德国总理朔尔茨当天回应,强调集体安全需要一致行动;法国《世界报》报道多国对此表示失望。拿日本与澳大利亚在协作问题上的公开表态对比,通常更注重持续性表达。佩洛西的逻辑很清晰:信誉一旦摇摆,伙伴的配合度就会下降。 最后是司法独立。纽约州检方9月继续调查特朗普企业的税务问题,特朗普在集会上称这是“政治迫害”,并表示若再次当选要“收拾这些人”。与意大利多位前领导人面对案件时的做法相比,公开威胁办案人员是不被接受的。佩洛西的核心观点:案件走程序,个人不能压着程序走。 回到她为什么此时发声。据媒体观察,距离下一轮全国性选举还有一年多,特朗普在党内活动频繁,各州集会不断。佩洛西此举,很可能是在把争议点一条条摆在台面上,让选民看清问题在哪里。 还能看到2021年1月6日的那场风波,至今在公共讨论中被反复提及,提醒作用不小。佩洛西把这一点纳入语境,就是不想让类似风险再度出现。 这番话的落点并不复杂:认结果、守程序、稳承诺、保司法。不论立场站哪边,底线如果被反复冲撞,摩擦就会累积。 把规矩摆稳,很多争论自然回到可控范围内。说清楚、照着做,才是把路走顺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