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一大损失!”2000年,山东有一神童,2天念完小学,10岁参加高考,考出

轩叔观察 2025-11-05 20:36:09

“国家的一大损失!”2000年,山东有一神童,2天念完小学,10岁参加高考,考出了566的高分,但他却只读了1年大学就回家了,令人好奇之余,又感到十分质疑,是觉得大学太简单,还是被打回原形了![看] 苏刘溢,7岁时被父母带到三里小学报名,想让他直接上五年级。校长觉得不可思议,但还是给了他三天试读机会。结果两天半后,老师们就傻眼了,这孩子把小学六年的数学题全做对了,语文课文也都会背。 学校破例让他跳过小学,直接进了初中,初一那年,8岁的苏刘溢每天放学后不是玩耍,而是泡在电脑前学编程。 他的父母都是打工的,买不起好电脑,但这孩子硬是在那台二手机器上,自学了C++、Java这些复杂的编程语言。 到初中毕业时,他已经独立做出了一个功能完整的软件,界面设计、代码编写全是自己来。同年,他还拿下了山东省奥数竞赛一等奖,这个奖项在当时的含金量相当高,很多高中生都拿不到。 当苏刘溢坐在高考考场里,周围都是比他大七八岁的考生,监考老师一开始还以为他是哪个老师带来的孩子。 南方科技大学当时正在试点教育改革,破格录取了苏刘溢,每年一万元生活费,单人宿舍,还可以自己安排学习计划。入学那天,新生们看到这个小豆丁都很惊讶,纷纷表示要照顾"小学弟"。 但问题很快就来了,课堂上,苏刘溢坐不住板凳,经常扭来扭去,有时候还会玩前排女生的头发。 老师讲到他已经会的内容,他就开始走神发呆,下课后,室友们聊的话题他插不上嘴,人家讨论球赛、恋爱,他还在想着新买的变形金刚。 最难的是生活自理,10岁的孩子还不会洗衣服,袜子脏了就塞在床底下。食堂离宿舍远,他有时懒得去,就啃面包对付。同学们想帮他,但也不可能天天照顾,毕竟大家都有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一年后,苏刘溢主动提出要回家,有人说"神童陨落",也有人猜是学校嫌他跟不上劝退的。南科大校长朱清时专门出来澄清,孩子没有被开除,学籍保留着,他可以在家自学,等准备好了随时回来。 苏刘溢真的在家自学完成了大学课程,最终拿到了南科大的毕业证,曾有教授觉得他有潜力,邀请他读研究生,但被他婉拒了。 苏刘溢在深圳一家科技公司做程序员,同事们都不知道他曾经是"神童",只觉得这个年轻人技术挺扎实,人也挺好相处。 一个10岁的孩子,哪怕数学能力达到大学水平,但心理年龄还是10岁。他需要的是同龄伙伴、游戏时间,而不是提前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成人世界。 数学家陶哲轩3岁时就展现出惊人的数学天赋,但他的父母没有急着让他跳级,陶哲轩还是按部就班地上学,只是在数学课上会做一些额外的题目。父母还特意培养他的社交能力,让他学会和同龄人相处,参加体育活动。 结果陶哲轩不仅成为了世界顶级数学家,在31岁就获得了菲尔兹奖,而且性格开朗,家庭幸福。 天赋确实需要培养,但方式很重要。不能因为孩子某一方面强,就让他全面超前。知识可以加速学习,但心智成长、情感发育、社交能力的培养,都有它自然的节奏,欲速则不达。 教育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起跑快不一定能笑到最后,稳健前行的人往往走得更远。对于那些确实有天赋的孩子,我们需要的不是拔苗助长,而是给他们提供更丰富的土壤,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健康成长。 网友热评: “这才是最好的结局!” “看到他现在能做自己喜欢的技术工作,用亲身经历去改善教育,这比顶着‘神童’光环在传统赛道里挣扎强多了,成功不是只有少年得志这一种样子。” “一开始就跑太快,孩子失去了童年。” “10岁的孩子本该在操场奔跑,却要面对大学课堂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本身就是一种错位。成长不只是知识的堆积,情感和社交的培养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天才的烦恼我们不懂,但他的父母很明智。” “他父母最难能可贵的,不是把他推上神坛,而是在发现他不适应后,愿意让他下来,保护他回归普通生活。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避免了又一个‘伤仲永’的故事。” “大学课堂留不住他,不代表他失败了。”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一个天赋异禀的孩子,你会更倾向于让他“加速超车”,还是更注重让他按部就班、全面成长?为什么?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吧! 信源:《齐鲁晚报》2010年12月18日报道

0 阅读:1262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