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基辛格曾经预言称:俄乌最先耗干的不是俄乌美,而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国家?

盘盘鸭 2025-11-05 19:31:48

万万没想到,基辛格曾经预言称:俄乌最先耗干的不是俄乌美,而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国家?   2023 年英国伯明翰某社区救济站的墙上,贴满了泛黄的能源账单。   最显眼的一张来自 78 岁的艾琳:2022 年 12 月费用 420 英镑,2023 年 12 月涨到 580 英镑。   账单旁的便利贴上,有人写着 “开暖气 = 饿肚子”,有人画了个发抖的小人,触目惊心。   这面 “账单墙”,成了英国能源危机的活标本,藏着不同群体的挣扎与无奈。   救济站门口,45 岁的马克裹着破旧大衣,手里攥着失业证明 —— 他曾是威尔士塔塔钢铁厂的工人。   2022 年 5 月工厂关停那天,他和 2000 名同事站在高炉前,看着红色炉火慢慢熄灭。   “以前每月能挣 2800 英镑,现在靠救济金 1200 英镑过活,连房租都快付不起。” 马克的声音发颤。   他不知道的是,工厂关停背后,是英国能源政策的长期失误 —— 过度依赖天然气,却没建立应急储备。   同一时间,伦敦某能源公司的会议室里,高管们正为 “冬季供气方案” 争论不休。   2021 年英国天然气储备量仅够 90 天使用,远低于德国的 180 天、法国的 150 天。   “2022 年俄乌冲突爆发后,我们只能高价从挪威买气,成本比俄罗斯贵 3 倍。” 能源分析师劳拉摊开数据。   更糟的是,英国 2010 年起关闭了大部分煤电厂,可再生能源占比仅 25%,能源结构严重失衡。   这些政策漏洞,在危机爆发后被无限放大,成了压垮民生与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社区护士萨拉是救济站的常客,她的白大褂口袋里总装着两张单子:工资单和生活开支表。   2022 年她月薪 2400 英镑,2023 年涨到 2500 英镑,可房租从 800 英镑涨到 1200 英镑,食品支出涨了 60%。   “我去年参加罢工,不是想闹事,是真的活不下去 —— 连买新鲜蔬菜都要犹豫半天。” 萨拉眼眶发红。   她所在的医院,2023 年手术预约排到了 2025 年,急诊室每天有近百人等待,医护人员严重不足。   与普通民众的困境不同,伦敦建材商汤姆的仓库里,堆着刚从加拿大运来的木材。   2022 年之前,他 90% 的木材从俄罗斯进口,每吨 350 英镑,一周就能到货。   现在改从加拿大进口,每吨涨到 800 英镑,运输时间长达 2 个月,还常遇到港口拥堵。   “30% 的建房项目停工,客户天天催,我却只能说‘等’。” 汤姆踢了踢脚下的木板,满是无奈。   木材短缺导致英国 2023 年新建住房数量暴跌 40%,房价同比涨了 18%,不少年轻人被迫和父母同住。   在牛津大学的课堂上,外交政策研究者戴维正在分析英国的 “双重困境”。   “英国跟着美国制裁俄罗斯,不仅丢了廉价能源,还失去了俄罗斯的木材、化肥市场。” 戴维指着地图。   2022 年英国从俄罗斯进口化肥占比 15%,断供后从巴西进口,价格涨了 2 倍,导致农业成本飙升。   更讽刺的是,英国 2022 年给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超 60 亿英镑,却没钱补贴本国能源用户。   “这就像把钱扔到国外,却让本国老百姓冻着、饿着,政策优先级完全错位。” 戴维的话引发学生热议。   救济站的角落里,退休教师爱丽丝正教老人们 “节能小技巧”:用热水袋代替暖气,收集雨水冲厕所。   “我去年冬天发明了‘三层穿衣法’:保暖内衣 + 毛衣 + 羽绒服,室内温度 10℃也能扛住。” 爱丽丝笑着演示。   民间的这些自救方法,成了应对危机的无奈选择,却也暴露了政府援助的不足。   2023 年英国政府推出的能源补贴,每户每月仅 150 英镑,远不够支付上涨的账单,不少人根本没申请到。   基辛格当初说 “最先拖垮英国”,不是没有原因的。   现在这场危机远未结束,英国经济 2023 年 GDP 仅增长 0.3%,通货膨胀率 4%,未来仍充满不确定性。   但墙上那些歪歪扭扭的 “加油” 字样,却藏着普通人在困境中,从未熄灭的希望。     (信源:凤凰网资讯—英国将对乌军援2.42亿英镑 承诺总额近127亿)

0 阅读:1
盘盘鸭

盘盘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