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报!链条一紧,荷兰对华半导体供给传出新动向,现场气压升高! 据最新报道,荷兰方面宣布对部分芯片制造设备的对华发货进行新的限制;有媒体称晶圆与配套材料出现停供迹象,这步棋下得及时,但考验在后头。我看这变化来得快。 无锡的12英寸线今年还在扩,华虹与中芯在28纳米及以上的成熟工艺维持满负荷,新增产能陆续点亮。对照荷兰的设备卡点,ASML在维尔德霍芬的交付节奏仍紧,其公开信息里中国客户仍是重要收入来源。回到主旨,成熟工艺的自给比例抬升,能把短期冲击的边界往后顶一些。 深圳和苏州的封装测试厂这两年加快先进封装上线,扇出与2.5D项目跑得更勤,手机与高算力场景都在用。对照台积电与日企在高端封装上的领先,中方把“后段”做厚,能把一部分压力从“前段”设备卡点转移开,主题还是减少单点被卡的风险。 北京与上海的设备企业,刻蚀、清洗、退火、MFC与部分量测设备已经进入多条产线,盛美半导体、北方华创的交付案例可查。与欧洲在高端光刻机上的绝对优势相比,中方把能自研的环节铺满,供应链的可用性更稳,这一点越到关键时刻越显眼。 设计制造的实际进展也在撑住底盘。拆解数据显示,国产手机芯片已在DUV工艺上跑出更细节点,量产规模与良率仍在爬坡。对照台积电的3纳米量产与三星的GAA推进,差距客观存在,但可运转的本土产线就是韧性,主题仍是保住应用落地的节奏。 材料端的替代也在补位。光刻胶、抛光液、靶材与石英件的国产比例在过去两年稳步提升,日本与美国在高端材料上仍占优势,但产线的验证与切换在持续,链条的缓冲正在被做厚。围绕这个主线,目标就是把每一段都能独立起来运行。 收个尾,核心不变:把能自己掌握的产线与环节继续铺开,把可替代的材料与设备快步验证,把外部冲击转化成倒逼升级的窗口。只要产线不断、交付不停,节奏就能稳住。最终看的是持续投入与稳定产出,这两项在路上,就不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