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正式宣布了 2025年11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已与韩

冷紫叶 2025-11-05 16:27:23

中韩正式宣布了 2025年11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已与韩国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维持在4000亿元人民币/70万亿韩元,协议有效期五年,并且经双方同意后可以展期。(新华社) 这消息看着是金融圈的事儿,其实跟两国做生意的、甚至普通买东西的人都扯得上关系。 可能有人不太明白,这本币互换协议到底是个啥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两个国家的央行之间立个约定,互相备着对方的货币,万一碰到需要的时候,能直接拿自己的钱去换,不用再绕到美元这些第三方货币。 以前中韩企业做买卖,几乎95%都得靠美元当“中间商”,中国厂家把家电卖到韩国,得先把人民币换成美元,韩国商家再用韩元换成美元付款。一来一回,不光要给银行交好几次手续费,还得天天盯着美元汇率。 有时候货卖出去赚了钱,就因为美元突然跌了,换成人民币反而亏了,这种亏心事不少企业都碰到过。 这次续签协议,等于给两国贸易开了条“直达通道”,韩国企业想买中国的农产品、机电零件,直接用韩元换人民币就能付款。中国企业进口韩国的汽车、化妆品、芯片,也能直接用人民币换韩元结算。 中间跳过美元,手续费省了不少,更不用担惊受怕汇率波动的风险。对那些靠进出口吃饭的企业来说,这可不是小恩小惠,等于给利润加了层“保护罩”。 能把协议续上,还维持这么大的规模,根本原因是中韩的生意实在太密切了,2024年两国贸易额都达到3280.8亿美元了,同比还涨了5.6%。中国已经连续21年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去年韩国也重新回到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的位置。 从韩国汽车在中国的4S店,到中国的手机零件往韩国运;从超市里的韩国泡面,到韩国市场上的中国蔬菜,两国的贸易早就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了。 其实这协议也不是第一次签了,最早能追溯到2008年,那时候规模才1800亿元人民币,后来2011年涨到3600亿,2020年又调到现在的4000亿。这次续签维持原规模,说明之前的额度刚好能满足需求,两边对当前的合作节奏都挺认可。 而且这次公布消息的时机也挺有讲究,正好赶在韩国主办APEC峰会的时候,等于借着这个多边平台,告诉亚太各国中韩要一起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决心。韩国总统之前还说过希望中韩多搞点实在合作,这协议就算是给合作打了个扎实的金融底子。 这协议不光帮企业省钱,对普通人的生活也有影响,企业汇兑成本降了,进口的韩国商品价格波动就能小点儿。以前美元一涨价,韩国化妆品、日用品进口成本跟着涨,最后还是消费者买单。现在用本币结算,价格能稳定不少,不用再为汇率波动多花冤枉钱。 反过来,中国的家电、服装出口韩国时,成本降了,在当地市场的价格优势更明显,卖得好了也能带动国内工厂开工,间接帮着稳就业。长远看,随着本币合作越来越深,以后去韩国旅游、购物,说不定直接用人民币就能结账,不用提前换一堆韩元,揣着手机就能花,比现在方便多了。 更重要的是,这协议还是个“金融安全垫”,这几年全球金融市场不太平,美元一会儿涨一会儿跌,不少国家都怕被美元的政策牵着鼻子走。万一碰到金融危机,或者某个国家突然缺外汇了,这本币互换协议就能派上用场。 2014年的时候,中国央行就曾经动用过4亿韩元的互换资金,帮国内企业付韩国的货款,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例子。有了这个协议,就算碰到短期的流动性紧张,也不用慌慌张张去市场上高价买外汇,能稳稳稳住金融市场。 从全球来看,这事儿也是“去美元化”趋势的一个小缩影,现在越来越多国家意识到,太依赖美元不是好事,美元的政策一变,自己的经济就可能受影响。 中国现在已经和43个国家和地区签了类似的本币互换协议,总规模超过4.5万亿元人民币。这些协议连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多元的跨境结算网络,不光深化了和合作国家的关系,也让整个区域的金融抗风险能力更强了。 这次续签协议的时候,两边还悄悄同步签了服务贸易、农业合作、打击跨境网络犯罪的备忘录。等于以金融为突破口,把做生意、搞技术交流、抓坏人这些事儿都串起来了。金融搭好台,产业就能好好做事,监管再跟上保平安,最后好处都能落到具体的行业和老百姓身上。 说到底,这4000亿的协议不是张空纸,是中韩几十年合作攒下的信任,也是给未来生意铺路的“定心丸”。贸易顺了,企业赚了,普通人买东西、出国也能得实惠,这种双赢的事儿,自然要一直续下去。

0 阅读:53

猜你喜欢

冷紫叶

冷紫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