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0

史鉴奇谈 2025-11-05 07:08:16

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00亿建大型粒子对撞机,杨振宁指出:“就算建成,也是给外国人做“嫁衣”,不如把这2000亿元用在基础教育上,才是真正的‘钱花在刀刃上’!”中科院院士王贻芳却说:“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   杨振宁代表的是"实用派",觉得钱要花在刀刃上;王贻芳则是"战略派",看得更长远。就像当年争论要不要搞高铁一样,反对者说"太贵没人坐",支持者说"这是国家命脉"。   现在再看,要是没有高铁网络,哪来今天的一体化发展?粒子对撞机可能就是下一个高铁,短期看是烧钱,长期看是铺路。   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王贻芳算的那笔经济账。他说这2000亿不是打水漂,光是设备采购就能带动整个高端制造业升级。   你想想,要造对撞机就得发展超导磁体、精密探测器、高速数据采集系统,这些技术随便哪个突破都能催生千亿级产业。   就像美国阿波罗计划,表面是登月,实则带动了计算机、材料、通信等整个科技树。咱们要是能把对撞机搞成,说不定下一个华为、大疆就从这里冒出来。   杨振宁担心的"人才外流"问题,王贻芳也早有对策。他提出要建立"中国自己的实验物理学派",从研究生培养开始就全程参与项目。   就像当年中科院半导体所搞出"中国芯"一样,得有自己的队伍。现在清华、北大每年物理系毕业生上千人,要是有这么个大项目托底,根本愁着留不住人才。你看华为搞鸿蒙系统,不也是从零开始硬生生带出几千人的研发团队?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个细节。当年欧洲造大型强子对撞机时,美国国会突然砍掉了本国超导超级对撞机项目,结果欧洲后来居上,直接垄断了高能物理领域。   这个教训太深刻了,科技竞争最怕的就是"半途而废"。王贻芳最担心的就是咱们重蹈覆辙,今天觉得贵不建,明天想建都建不起了。就像芯片产业,当年要是没坚持搞中芯国际,现在早被卡死在28纳米了。   最让人热血沸腾的是王贻芳描绘的那个场景:等咱们的对撞机建成后,全世界的物理学家都得来中国做实验,用中文写论文,引用中国学者的成果。   这哪是"做嫁衣"啊,这分明是"穿龙袍"!就像现在搞量子通信,潘建伟团队不就是在墨子号卫星上实现了"弯道超车"吗?高能物理说不定就是下一个突破口。   现在回看这场争论,其实两位老先生说的都有道理。杨振宁的谨慎和王贻芳的魄力,恰恰是中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两种品质。   就像打仗既要有稳重的参谋长,也要有敢死队的先锋官。好在国家后来采取了折中方案,先搞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再升级成超级质子对撞机,既控制了风险,又留下了升级空间。   说到底,科技竞争就像下围棋,既要算眼前得失,更要谋长远布局。杨振宁担心的是"死活问题",王贻芳看重的是"厚势积累"。   现在看,中国科技发展既需要"短平快"的应用突破,也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基础研究。就像造航母和建空间站,哪个都不能少。这场争论最大的价值,是让全社会都开始思考:我们到底要什么样的科技强国?

0 阅读:1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