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美国正式宣布了 2025年11月4日,美国联邦政府正式宣布其“停摆”状

吹海风 2025-11-05 01:30:52

就在刚刚 美国正式宣布了 2025年11月4日,美国联邦政府正式宣布其“停摆”状态进入第35天,追平了历史上最长的停摆纪录。 这个数字不是冰冷的统计,而是无数普通人的生活被按下暂停键的证明。上一次35天停摆还刻在不少美国人的记忆里,2018年底为边境墙预算僵持的闹剧,没想到短短几年就被原样复刻,甚至有愈演愈烈的架势。 很多人觉得政府停摆只是政治博弈,离自己很远,其实藏着最现实的民生阵痛。我接触过一位美国基层社工,她所在的机构靠联邦拨款运转,停摆后只能自费垫付救助物资费用,两个月没发工资的她,还要安慰因补贴断供而焦虑的单亲妈妈。 两党之争早不是“理念分歧”那么简单,而是把预算法案当成了互相掣肘的筹码。参议院和众议院各执一词,看似为选民发声,实则都在为中期选举铺路,没人真正在意八十多万联邦雇员要靠救济金度日。 更没人盘算停摆对中小企业的致命打击——那些依赖政府审批、联邦项目合作的小商家,只能在等待中眼睁睁看着现金流断裂。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次停摆暴露了美国制度的隐性崩坏。原本的“三权分立”是为了制衡权力,如今却成了效率的绊脚石,预算审批流程被人为拉长,临时拨款法案成了常态。 这种“缝缝补补”的运作模式,早就让政府失去了长期规划的能力,慢慢消耗着国家运转的根基。 从经济层面看,表面损失的是数十亿美元GDP,深层伤害的是全球对美元体系的信任。我注意到,近期不少跨国企业已悄悄调整资产配置,转而增加欧元和人民币的持有比例,这种信任的流失,远比短期经济损失更难挽回。 普通民众的无奈最让人心酸。国家公园的清洁工失业后,只能去餐馆打零工勉强糊口;依赖联邦补贴的残疾人家庭,连基本的康复治疗都难以维系。 这些被政治博弈牺牲的个体,从来都不是新闻里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有温度、有牵挂的鲜活生命。 35天的停摆,与其说是追平纪录,不如说是敲响了警钟。当政治凌驾于民生之上,当党争盖过了共识,再强大的国家也会在一次次内耗中逐渐褪色。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66
吹海风

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