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开国少将尤太忠视察部队,见一副团长好生眼熟,暗骂一句大事不好,立刻打电话给开国中将吴克华:“怎么那么大的事你也瞒着我?”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尤太忠出生在河南光山,家境清寒,年幼便挑起生活重担,十三岁时,尤太忠投身红军,经历了长征的艰难,抗战时期屡建战功,解放战争中带领部队冲锋陷阵,朝鲜战场上坚守阵地,吴克华则来自江西弋阳,同样是农家子弟,自少年参加革命起,吴克华便投身于险恶的战争环境,长征途中多次身负重伤,始终坚定信念,抗战、解放战争期间,吴克华勇于担当,尤其在锦州战役、塔山阻击战等关键战役中指挥若定,为新中国的建立贡献了卓越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两人都被授予高级军衔,先后担任要职,在部队管理和军事建设中各展所长。 尤太忠与吴克华不仅在战场上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更在日常管理中秉持公私分明、实事求是的原则,无论职位如何变换,两人始终恪守为公、刚正不阿的家风,他们都深知,部队的风气和战斗力,离不开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与公平的晋升标准,无论是带兵训练、组织演习,还是处理干部升迁,尤太忠与吴克华都坚持唯才是举,不徇私情,这种精神,深深影响了身边的后辈,也为部队树立了良好风气。 吴克华的儿子吴晓伟,自幼耳濡目染父辈的军人作风,高中毕业后选择从军,吴克华坚持让吴晓伟到最基层的部队锻炼,不允许任何“关系”介入,吴晓伟先是在新兵连接受严格训练,后被分配到条件艰苦的边境哨所,这里,恶劣气候与艰苦生活成为常态,但吴晓伟没有丝毫退缩,而是在实践中不断磨炼意志,面对繁重的训练、复杂的任务和高强度的作业,吴晓伟始终与战士们同甘共苦,逐渐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尊重,实战中,吴晓伟多次主动请缨,参与危险的运输保障任务,在重要关头带领战士们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任务,这些经历为吴晓伟后来的晋升打下坚实基础,凭借出色表现获得了多次嘉奖。 1982年,广州军区组织部队大规模演习,尤太忠已被任命为司令员,视察期间注意到一名副团长,外貌神情间隐约让人想起吴克华,经过调查核实,尤太忠确认了吴晓伟的身份,并详细查阅吴晓伟的履历,档案显示,吴晓伟入伍后一直在基层部队锻炼,业绩突出,未曾享受任何特殊照顾,尤太忠没有因为吴晓伟的家庭背景而给予优待,反而提出更高要求,安排吴晓伟参与最复杂的训练任务,每一次演习与比武,吴晓伟都以极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任务执行中展现出独特的指挥能力和团队精神,尤太忠对吴晓伟的工作状态表示认可,始终坚持以实际能力作为选人用人的唯一标准。 吴克华在任期间,始终强调家风的重要性,他坚信,只有靠自身努力才能在军旅生涯中立足,吴晓伟的成长经历,正是家教严明的真实写照,即便身为高级将领的儿子,吴晓伟从未因家庭背景而获得便利,无论晋升还是荣誉,全部来源于自身的努力与成绩,吴克华对此始终不改初衷,强调吴晓伟要以普通军人的身份接受锻炼与考验,尤太忠同样重视规矩和公平,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特殊化,这种坚持,确保了部队内部的公正环境,也为年轻干部树立了榜样。 那个年代,部队里不乏依赖家庭背景谋取发展的现象,但吴克华与尤太忠始终坚守原则,拒绝走捷径,吴晓伟在部队的成长过程,恰好印证了“唯才是用”的用人理念,吴克华退居二线后,仍然关注儿子的工作,却从不插手,尤太忠则通过实地考察、组织演习等方式检验吴晓伟的能力,吴晓伟在多次演习、拉练、抗洪等实际任务中表现优异,逐步获得独立带兵的机会,最终成长为部队骨干力量。 部队精神的传承在吴晓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吴克华去世后,吴晓伟将父亲当年军装上的一块老补丁缝在自己的军服上,内侧写着“塔山1948”,以此铭记父亲的教诲和那一代军人的担当,每次集训动员,吴晓伟以亲身经历告诫年轻官兵,军人的价值不在于出身,而在于能否在关键时刻站出来面对挑战,他用实际行动证明,只有脚踏实地、苦练本领、以身作则,才能在部队立足。 尤太忠与吴克华之间的深厚情谊,超越了普通同事关系,在艰苦岁月里结下的战友情谊,延续到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两人对部队建设的理解高度一致,对后辈的要求亦极为严格,即便身处高位,依旧保持谦逊低调,始终以身作则,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干部职工,后辈的成长让他们感到欣慰,也印证了自己对公平、公正、公开用人理念的坚持。 信息来源:解放军报————《将门之后吴晓伟:父亲的勋章别在我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