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再造大疆:从无人机之王到影像帝国

新浪财经 2025-11-04 22:06:22

在多数人印象里,大疆是一家无人机公司。

提起它,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航拍、极限运动、空中视角,是那个用飞行技术征服全球的中国科技品牌。

然而,无人机之外,大疆还有更大的版图。

01

影像帝国,藏不住了

2002年,美国加州一位冲浪爱好者,突发奇想,想拍下自己的动作,却发现没有一台合适的相机。

于是,他开始自己研发,最终推出全球第一款运动相机,并创办了一家名为GoPro的企业。

此后二十年,GoPro几乎垄断了全球运动相机市场。

直到2019年,大疆的出现。那一年,大疆推出OsmoAction系列产品,正式进军运动相机市场。

6年后,大疆实现从挑战者到引领者的身份转变,全球份额高达66%,旗下OsmoAction5Pro、OsmoNano等三款产品,包揽京东运动相机金榜前三,形成绝对统治力。

很意外?还有更炸裂的!

全景相机,这在过去属于影石的地盘。

这家中国初创公司,在过去十年,成功将日本理光、韩国三星等一直在探索的全景相机,从玩具做成了产业并引领整个行业。

然而,就在不久前,大疆打破了这一格局。

2025年7月,大疆发布首款全景相机Osmo360,短短三个月,便迅速斩获全球43%的市场份额。

在中国电商渠道,Osmo360更以49%的占比登顶热卖榜。

这份来自权威管理咨询机构——久谦咨询的数据和成绩单,直接打破影石长达十年的垄断地位。

不仅如此,大疆还自己开创了一个新品类。

自从2017年发布第一代OsmoPocket以来,大疆成功将云台相机这一形态推向大众消费市场。

从运动相机、全景相机到云台相机……这些产品,看起来跟无人机属于不同品类,大疆为何能够迅速占领市场?

剖开现象看本质,核心在于影像。

无论运动相机、全景相机,还是无人机,虽然外形、应用场景不同,但都服务于同一个终极目标:

让人类更自由、更真实、更全面地记录世界。

影像,是这一切的源点与终点。

对大疆而言,这不过是从飞行中的影像,到人手中的影像……它可以用同一套技术,实现从天空到地面的全覆盖。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疆并没有跨界,只是顺着自己擅长的技术曲线,把自己的能力延伸到了新的场景。

随着不断地开疆拓土,今天的大疆,早已不仅仅是一家无人机公司,而俨然变身一个全场景影像技术平台公司。

一个低调的影像帝国,藏不住了。

02

用户,是幕后驱动力

大疆的成功,并非偶然。

做影像,也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大疆固有的基因。

早在2006年刚成立不久,在做控制器传感器时,大疆就开始积累很多影像方面的成像算法以及一些底层技术。

十多年的积累,最终让大疆在专业影像领域,尤其防抖增稳、传感器上,形成了大量的技术池。

只不过彼时的大疆,更多的重心还在专业级的无人机航拍上。

直到短视频时代的崛起,拍摄不再是专业人士和极限运动爱好者的专利,越来越多普通人希望:

随时随地记录生活,并发布在社交平台上与其他人分享。

这股全民热潮,让大疆意识到手持影像设备巨大的市场空间。

但彼时的智能手机,拍照虽已足够好,视频防抖、抗冲击等体验却不佳,专业相机又大、又重、又贵。

诸多的用户痛点,促使大疆下场,于是有了OSMO品牌的诞生。

OSMO是大疆从天空走向地面的开始,其第一款产品手持云台相机,凭借绝佳的稳定性与高品质影像,大获成功。

随后发布的OsmoPocket,更是开创了口袋云台相机的新品类,一度成为现象级产品,堪称电子茅台。

真正的挑战是运动相机。

在这个领域,美国GoPro是绝对的霸主。但成功的惯性,也让它始终执着于专业级市场,对用户需求的变化反应迟钝。

大疆抓住机会,于2019年推出第一款运动相机OsmoAction。

凭借前置彩屏与增稳算法,解决了用户在拍摄场景中的核心痛点,大疆成功地打开了市场缺口。

从那时起,大疆就一直在思考:普通用户到底需要一台什么样的运动相机?

围绕这一问题,大疆不断刨根问底:

如何在更灵巧的体积下,实现更高画质、更低功耗和更长续航,如何降低使用门槛,让用户在设备、生态之间无感切换?

产品也在这些过程中,不断迭代与创新。

OsmoAction2抛弃传统,采用磁吸卡扣架构,实现主机与配件的秒拆秒换,极大拓展了运动相机的应用场景与可玩性。

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也曾遭遇挫折,但大疆并没有放弃围绕用户痛点的创新,直至OsmoAction4追平GoPro市占率。

两年后的OsmoAction5Pro,大疆再次迭代,凭借大内存、超长续航、高动态范围和卓越的低光表现等,一举超越GoPro,登顶全球运动相机之王。

全景相机,更将大疆围绕用户痛点的创新,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大疆之前,全景相机一直被画质、体积和续航不可能三角困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沿用手机的传感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疆大胆跳出行业沉疴,研发了一颗专为全景而生的方形传感器。

尽管定制这颗芯片,让大疆付出了不菲的代价,但它却极大释放了全景相机体积、重量和功耗的优化空间。

在大疆第一款全景相机Osmo360上,用户再也不用为了极致便携,牺牲旗舰画质和超长续航。

解决了用户痛点的大疆,也最终赢得市场,短短三个月,便改写了全景相机的市场格局。

03

生态,才是终局

从无人机到云台相机,再到运动相机、全景相机,大疆在涉足的每一个市场上,几乎都取得了大获全胜。

高奏凯歌的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质疑声。

有人说,大疆是迫于无人机业务遇到了天花板,才转战影像赛道的。这种观点,显然忽视了大疆业务扩张背后的逻辑:

技术复利。

事实上,早在大疆做运动相机,甚至是云台相机之前,它的实验室里,就躺着很多的影像技术。

这是无人机时代的积累。

因此,当短视频时代到来,它从空中走向地面,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不仅因为市场需求,同时它也恰好有这种能力。

比如,运动防抖。

对于GoPro和影石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但对大疆而言,这就是轻车熟路,无人机防抖的难度,远高于手持设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疆建立了包括三轴云台在内的软硬一体化能力。

这种在无人机领域积累的防抖增稳技术,最终被下放到地面手持拍摄场景,成为大疆手持影像设备的竞争优势。

再比如,色彩科学。

无人机影像大多在高动态、复杂光线环境中拍摄,这使得大疆在很早期,就开始思考色彩这件事。

从深度介入大尺寸传感器,到软件算法的渲染……大疆建立了相较竞争对手更完整、更专业的色彩体系。

它之所以敢在Osmo360上,挑战行业极限,定制全新传感器,背后离不开这些积累。

不仅如此,多年在无人机领域的深耕,还让大疆掌握了极致小型化产品的精密制造工艺、使体积减小的结构堆叠设计能力。

此外,大疆在音频技术上,也有大量的积累,这使得它能够提供声画一体、比对手更加沉浸式的专业创作体验。

在外界看来,大疆正以眼花缭乱的节奏,推出各种不同功能的单一产品,但实质上:

这是一个技术体系,沿着影像这一核心赛道,在不同品类产品之间的复用,最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影像生态。

这个影像生态,最初未必是大疆的刻意设计,但它给用户带来了全所未有的极致体验。

户外拍摄时,面对不同的场景,用户可能需要不同的拍摄设备。

但在设备切换时,由于不同品牌之间的差异,常常面临各种麻烦,尤其是色彩风格差异,后期需要大量时间做匹配与校正。

但在大疆全家桶式的Osmo生态下,这一切不再是问题。

它不但提供了统一的10-bitD-LogM色彩科学,让多设备间的素材保持一致,便于后期色彩管理与调色。

同时,丰富的磁吸快拆配件系列,还让大疆产品便于拓展更多拍摄形态。

尤其是,大疆还提供统一的软件平台DJIMimoApp,从拍摄控制、素材管理到专业剪辑,构建了一个流畅、高效的全链路闭环。

用户可以通过App同时控制运动相机和全景相机,并一站式完成内容创作,真正实现了创作自由。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疆进军全景相机,并不是一次无心之举,而是用户场景和生态闭环下的必然。

当大疆补齐消费级影像的另一块拼图,当技术、产业链、生态构成闭环,大疆就不仅仅是一家硬件公司,而是:

一个服务全球用户的影像技术平台。

过去十年,大疆在无人机领域,创造了不小的奇迹。未来十年,已完成生态闭环的它,正打开一个全新的战场:

0 阅读:2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