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起,中国正式升级对荷兰的稀土出口管控,新规作出明确界定:其一,任何光刻

小奇科普档案 2025-11-04 17:54:46

12月1日起,中国正式升级对荷兰的稀土出口管控,新规作出明确界定:其一,任何光刻机,只要含有不低于0.1%的中国来源稀土成分。 无论其最终产自何地、途径哪里,都必须向中国申请出口许可,并详尽披露其用途、用量及最终用户。 其二,对用于制造14纳米及更先进逻辑芯片、高端存储芯片的关键设备及材料,启动更为严格的“逐案审批“制度。 事情说起来其实不复杂。中国这次没讲含糊,一开口就把光刻机这事儿点了名,哪怕那个设备最终是德国组装的,路线绕全球一圈,只要它里面有不低于0.1%的中国稀土成分。 那就必须回来打个招呼,申请出口许可,还得像填高考志愿一样写清楚稀土用了多少、干啥用、送哪去了。别小看这个比例,0.1%听着不多。 但在高科技设备里,哪怕一颗小小的稀土微粒都可能是不可替代的关键材料。然后就是更狠的那一条,干脆对那些用来搞14纳米及更先进逻辑芯片、高端存储芯片的设备和材料。 一律走个案审批。这已经不是单纯的限制出口了,而是把每一件东西都当成敏感物资来管。这种级别的审批,意味着技术出口不再按通用标准办。 而是看具体产品、用途、客户背景,甚至可能要综合考虑国际形势和国家安全。这事之所以引人关注,除了稀土本身的战略地位。 还因为荷兰是全球光刻机的霸主——阿斯麦公司的老巢。阿斯麦的极紫外光刻机几乎垄断了全球高端芯片制造的命脉。而这些设备里,稀土材料用得不少。 从激光器到透镜系统,再到某些关键涂层,都离不开稀土。中国这次直接把稀土出口和光刻机挂钩,等于是在供应链的源头加了一把“总闸阀”。 其实早在前几年,中国就对稀土出口进行了分类监管,但像这次这样,把具体设备、用途、成分比例都列出来进行精细化管理的,还是头一回。这说明什么? 说明中国对高端制造业的全球博弈有了更清晰的应对策略。过去我们卖的是原材料,别人拿去搞高附加值产品,现在我们也开始精打细算,哪些该出,哪些不该出,怎么出,全都心中有数。 把时间线拉长点看,这事还真不是孤立发生的。今年以来,美国接连出台多项芯片限制政策,不光拉着日本、荷兰一起限制先进设备对中国出口。 还在半导体人才、软件工具等方面不断加码。这时候中国出手管控稀土出口,既是对外部压力的回应,也是在为国内高端制造争取更大空间。你不让我买,我也不让你随便用我的资源。 更妙的是,这次政策并没有“一刀切”。不是说所有稀土出口都停了,而是对特定用途、特定设备进行了精准管理。这种灵活又有力度的调控方式。 可以让中国在保障国家利益的同时,保持与国际产业链的基本互动。你要是真正搞科研、搞发展,那该批还是能批;但要是想着用中国的稀土去制造限制中国的设备,那就别怪我们不客气。 说白了,这就像是我们手里捏着一副好牌,过去总是被人牵着鼻子走,现在我们开始自己出牌了。尤其是面对一些国家动不动就挥舞技术封锁的大棒。 中国不可能总是被动接受。稀土出口管控的升级,是我们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主动作为,更是打破西方技术垄断的一种新路径。

0 阅读:114

猜你喜欢

小奇科普档案

小奇科普档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