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云南一59岁父亲患肝硬化晚期,医生下病危通知书,儿子决定放弃治疗。谁料,女儿却驱车3000公里,将父亲带到北京,重新检查。 王灿云本身是护士,可能见多了生死,也更清楚医学上或许还有转机,她没法眼睁睁看着父亲就这么放弃。 那段时间,她几乎没合过眼,一边安抚父亲的情绪,一边忙着准备去北京的东西。她找朋友借了一辆商务车,车里塞满了氧气瓶、被褥,还有父亲平时吃的药,就怕路上出点意外。 从云南到北京,三千多公里的路程,她轮流和家人换着开,不敢有半点松懈,车里的父亲时不时要吸氧,她就守在旁边,时刻留意着父亲的状态。 别人都说她疯了,医生都下了病危通知,去北京又能有什么用? 可她不管这些,心里就一个念头,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不能放弃。 好不容易到了北京,王灿云马不停蹄地带着父亲去了大医院。排队、挂号、做检查,她跑前跑后,瘦了好几斤。 等检查结果出来的时候,医生说父亲的情况确实严重,不移植的话最多活两年。这话要是搁别人耳朵里,可能还是觉得绝望,可王灿云却哭了,不是因为难过,而是因为庆幸. 至少有了一个明确的时间,有了可以努力的方向。在她看来,两年不是倒计时,而是给了她一个“行动窗口期”,现在要解决的不是“能不能活”,而是“怎么活下去”。 后来医生说,亲属活体移植是最好的办法,王灿云想都没想,就说要给父亲捐肝。家里人都劝她,捐肝对身体伤害大,可她铁了心要这么做。 万幸的是,检查结果显示,她和父亲是罕见的完美匹配,这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可父亲知道后,却激烈地反对,甚至拔掉输液管,说什么也不让女儿冒险,他宁愿自己走,也不想拖累女儿。 王灿云没办法,只能跪在病床前哭着哀求父亲,告诉父亲,他能好好活着,才是自己未来最大的幸福,父亲这才慢慢松了口。 治病需要一大笔钱,女婿陈凌雄没半点犹豫,直接把刚买没多久的新房给抵押了,还说“那也是咱爸”;一向节俭的婆婆,也把攒了二十年的15万养老金拿了出来。 一家人齐心协力,就盼着手术能成功。手术足足做了12个小时,过程中还遇到了罕见的“腹茧症”和严重粘连的问题,好在医生经验丰富,最终手术成功了,父亲至少能再活十年。 这场病,虽然让这个家经历了磨难,却也让一家人的心贴得更紧了。女婿忙前忙后照料,婆婆倾囊相助,打破了“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老观念,一家人成了真正的“联盟”。 而且大家也发现,原来亲情的担当,和性别没什么关系。儿子当初放弃,是觉得现实没办法,可女儿的坚守,让所有人看到了女性在家庭里的韧性和力量。 王灿云捐出去的530克肝脏,不仅仅是救了父亲的命,更称量出了亲情的重量——那是在危难时刻,不计代价也要挺身而出的勇气。 其实生活里,像这样的家庭故事还有很多,面对疾病和困难,有人选择放弃,有人选择坚持。但不管怎样,亲情永远是最坚实的后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