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0

栗頿聊 2025-11-04 17:50:18

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00亿建大型粒子对撞机,杨振宁指出:“就算建成,也是给外国人做“嫁衣”,不如把这2000亿元用在基础教育上,才是真正的‘钱花在刀刃上’!”中科院院士王贻芳却说:“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   杨振宁当时顶着不少骂名,坚决反对建这个项目,他说就算真建成了,最后也可能是给外国人做“嫁衣”,还不如把这2000亿投到基础教育上,这才是把钱花在刀刃上。   可中科院院士王贻芳却不这么想,他特别坚持,说“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两边各有各的道理,也让大家开始认真琢磨,这笔钱到底该怎么花才值。   他反对,主要是觉得这笔钱不是小数目,2000亿啊,要是用在当下,能解决不少实际问题。   比如咱们的基础教育,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善,不少孩子上学条件还不够好,这笔钱能补上不少窟窿;医疗卫生领域也一样,能让更多人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他还举了美国的例子,上世纪美国也搞过超级对撞机项目,结果半途而废,几十亿美元就这么打了水漂,那可是实实在在的前车之鉴。   在他看来,当下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培养出能用好这些先进设备的人,比先砸钱造一台咱们可能还驾驭不了的机器要实在得多,毕竟没人会用,再先进的机器也发挥不了作用。   可王贻芳看重的不是眼前的这点投入,而是未来的发展。他觉得这事儿不能只算当下的账,要是现在犹豫不建,中国在高能物理这个领域,很可能一下子就落后别人三十年,到时候再想追就难了。   在他眼里,这个对撞机项目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科研设备,它更像是一张“入场券”。   有了它,就能吸引全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来中国做研究,慢慢的中国就能变成世界科学领域的中心。而且这个项目还能带动一大波相关产业发展,像超导材料、精密制造这些尖端领域,都能借着这个机会得到提升。   后来他还提出可以引入国际合作,分摊成本,证明从经济层面看,咱们是扛得住的,不是一拍脑袋就想花这么多钱。   其实两人争论的背后,还藏着一个更关键的问题,就是咱们到底该怎么拥有真正的“科技主权”。   杨振宁担心的是,咱们花了这么多钱建好平台,结果核心的研究方向、最重要的数据分析,最后都被外国科学家主导了,到时候有了成果,诺贝尔奖也成了别人的,咱们等于白忙活一场。   他觉得要是自己的人才梯队跟不上,就算有再牛的设备,咱们也只是个“房东”,把地方借给别人用,根本掌握不了主动权。   王贻芳却觉得,顶尖的人才不是等出来的,得靠顶级的平台去吸引、去培养。要是咱们有了全世界独一份的下一代对撞机,就能制定这个领域的游戏规则,让全球的精英都来为咱们做事。   而且在建设和使用这个对撞机的过程中,咱们自己的人才也能快速成长,国内相关产业的升级也会被倒逼加速。   后来他团队拿出的方案,还通过了由七个国家专家组成的国际评审,这也说明他们的想法不是空想,是有实际可行性的。像丘成桐这些科学家也支持他,觉得有了好平台,才能有话语权。   这场争论最后也没说谁绝对赢了谁,但正是这种不同观点的碰撞,才让这件事有了更大的价值。   杨振宁的反对就像一剂清醒剂,让项目组不得不把方案做得更扎实,预算也算了又算,避免了头脑发热的冒进;而王贻芳的坚持,也让中国在高能物理领域的探索没停下来,技术积累一点没落下。   最后这个项目以更稳妥的方式被纳入了国家规划,预计2027年动工。   说到底,这场争论不只是关于一个对撞机要不要建,更关乎咱们国家在科技发展上,该怎么平衡眼前需求和长远利益。   是先把基础打牢,还是抓住机会实现弯道超车,没有绝对的答案,但这种理性的探讨,能让咱们在仰望星空追求科技突破的时候,也不忘脚踏实地解决当下的问题。

0 阅读:0
栗頿聊

栗頿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