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真邪门,怎么都想不通! 当初日本把核污水往海里倒,全球骂声一片,连海鲜都没人

地缘历史 2025-11-04 13:56:42

这事真邪门,怎么都想不通! 当初日本把核污水往海里倒,全球骂声一片,连海鲜都没人碰。可两年过去,不但日本海鲜照样出口,还越卖越多。这到底是大家忘了怕,还是日本搞了什么新路子?   2023年那会儿,东京电力公司一声不吭就开始往太平洋排核污水。   那可不是一般的脏水,里面有氚、铯、锶、碘这些货,随便一样都能让人DNA变异。   德国那边的海洋研究机构一看,吓一跳,说这种东西57天就能扩散大半个太平洋,十年后全球海域都得沾上。   更离谱的是,福岛周边的鱼,检测出来放射性超标180多倍。谁还敢吃?   所以刚开始,谁都不敢碰日本水产品。中国第一个说“停”,直接把日本海鲜全禁了。   韩国虽然没全禁,但加了层层检测,检测仪一响,批文就卡住。美国、欧洲嘴上说理解,背地里也都加紧检测,根本没放松。   日本原本每年光靠卖扇贝、金枪鱼、鲣鱼给中国,就能赚个800多亿日元。禁令一来,扇贝出口直接砍掉一半。   渔民急得在港口哭,仓库里堆满没人要的海鲜。   可问题来了,两年下来,这海鲜怎么又卖出去了?而且卖得还不差!   比如北海道的水产品,光2025年就对美国多出口了1370万美元,东盟那边也涨了七百多万。   你说大家都怕核污染,这数据怎么看都不对劲。   说到这你可能以为,是大家不怕了?其实根本不是这回事。   日本搞了一套“绕着走”的法子。   他们不直接出口福岛附近的东西,而是先把海鲜拉到泰国、越南等地加工一遍,换个“产地”标签再出口。   比如扇贝,先在泰国加工、包装,然后贴上“泰国产”,再卖去美国。   美国人看标签没问题,就放行了。这招虽然不光彩,但还真绕过了不少限制。   社交平台上早有人爆料,说买到的海鲜虽然写着“东南亚产”,但包装、口感一看就是日本货。   不少人质疑这就是“洗产地”。可监管部门要么查不出,要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更关键的是,日本政府花了大钱在公关上。2025年,他们光是宣传核污水“安全”的预算就砸了20亿日元,是2020年的四倍。   电视上、网络上、展会上,全在说“处理过的水很安全”“排放符合国际标准”。   还请了IAEA站台,说排海没超标。可IAEA自己也留了一手,说“这只是当下数据,长期风险另说”。   说白了,就是:日本花大钱洗白排海,把问题甩给了时间和消费者。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买账。像太平洋岛国、韩国的环保组织,还有不少科学家,都在喊话:你现在没事,不等于以后没事。   放射性物质会富集,尤其是铯、锶这些,一旦进了食物链,可能十年后才看到问题。尤其对孕妇、小孩影响最大。   中国这边也没闲着。除了继续禁进口,还在加紧搞本土养殖。   新疆那边的盐碱地、水质差,原本没人看得上,现在成了养鱼新基地。   四川鱼子酱、山东海参,也开始顶上日本货的位置。俄罗斯也趁机扩大出口,填补市场缺口。   但最诡异的是,日本国内的消费者反倒越来越少吃海鲜了。民调显示,四到八成的日本人对本国海鲜不放心。   特别是中产家庭,宁愿多花钱买进口货,也不碰本地海鲜。这导致日本海鲜更多流向海外市场,反而让出口数据看起来“回暖”。   东电为了安抚渔民,还设了个300亿日元的基金,赔了一部分钱。但渔民心里清楚,这钱不可能赔一辈子。   核污水持续排到2050年,谁能等这么久?更别说东电还把处理核燃料的计划从2030年拖到2037年,说是“准备不充分”。这不是明摆着拖时间吗?   所以你看,日本海鲜“出口不愁”背后,是一套复杂的移花接木。   不是因为大家信了它安全,而是因为它换了出口方向、改了标签、绕了监管。短期内数据好看,但长期风险还在那悬着。   最让人担心的,是这种事一旦成了惯例,谁还敢相信食品标签?谁还管生态底线?   这事还没完。海水是流动的,污染是全球的,信任一旦没了,想再建立,可没那么容易。

0 阅读:90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